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东淠河源头,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3万,辖16个乡镇、l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44个村(社区),地貌特征“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县。一季度,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4.3亿元、财政收入6.3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9.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3元。多项指标位居六安市第一、安徽省前列。
打好青山绿水牌
近年来,霍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立县”战略摆在“五县战略”之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建设生态霍山的决定》、《霍山县生态文明建设奖励办法》、《霍山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霍山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管理机制》、《霍山县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试行)》、《霍山县环境保护“五个一”专项行动方案》、《霍山县生态环境保护“三清零、六聚焦、六强化、一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等30多个涉及生态环保的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确保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畜禽禁养限养区、高污染燃料禁区等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制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规定水库上游10个乡镇不得建设任何工业项目,山外6个乡镇和经济开发区,必须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和 “三个不得”(不得新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不得新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得新上掠夺开发资源的项目)。多年来,先后拒批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150多个、总投资达220多亿元,先后关停转产皖西香料、黄金矿业、晨风纸业等污染严重企业31家。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县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544名,生态护林员3146名,以“护绿”守资源,以“管绿”保生态、以“活绿”促增收。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发展自然水域生态养殖,大力实施畜禽污染防治,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化肥农药不下田,钢筋水泥不进山”。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共设立县级总(副)河长3名,县级河长8名,乡镇级总(副)河长52名,乡镇级河长93名,村级河长167名。实现境内河湖河长制全覆盖。加强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投入生态环保资金5.1亿元,实施大别山水环境生态保护和佛子岭水库群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投入专项经费3亿多元,拆除佛子岭、磨子潭水库网箱2.8万只,对坝上渔场100余户实施整体搬迁;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佛子岭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全省率先设立县库区水上综合管理执法局,有效破解“九龙治水”难题,规范东淠河河道采砂秩序,严厉打击私挖滥采行为,佛子岭水库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成为全国十佳水源地。
走稳绿色产业路
全县现有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基地122万亩,通过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面积60多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8家,有机认证企业18家。生态旅游整合发展。坚持将生态观念融入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全县拥有4A级景区4家、国家地质公园分园区3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5个、省级研学旅游基地1个。
在农村,温泉小镇、石斛小镇、花果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靓丽呈现。大化坪镇入选安徽省最宜居小镇,上土市温泉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太平畈乡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中国中药(石斛)文化小镇”,马家岭中心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50例。“微田园”建设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全县16个乡镇均被评为“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有1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在县城,城市绿地率达36.3%,“半城山色半城水”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
唱响生态经济戏
霍山县地处北纬31度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制作工艺等造就了霍山茶叶优良的品质特色。多年来,霍山县始终把加快发展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当前,霍山已成为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全国“茶产业发展百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基地县和全国出口农产品(茶叶、水产)质量安全示范区。
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达16万亩,黄茶产量占全国黄茶总产量的50%以上,县内95%的农户拥有茶园,茶农超10万人,3000多人专业从事茶叶生产营销。2018年,全县茶叶总产量达7800吨,一产产值4.59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霍山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有: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霍山红茶、霍山绿茶。其中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霍山红茶都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是质检总局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黄芽2017年成为中国和欧盟“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茶产品安徽省仅此一个。霍山黄芽也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
茶产业是霍山重要的民生产业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工程中,茶产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全县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9538户,其中发展茶叶产业项目的就有6543户,贫困户茶园低改21047亩、新栽茶园1100亩,支持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奖补资金2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低改补助和购买良种苗。全县43个贫困村的特色种养业专业村,茶叶专业村占37个,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茶产业占6个村,基本实现贫困户人均一亩茶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程的大力推进,“六安茶谷”建设、全景霍山建设的不断完善,茶旅融合的新业态正在快速兴起,这是茶产业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在新时代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点。霍山茶旅融合从最初的采茶制茶体验,到现在的茶文化普及、茶餐、茶宿、茶文化体验园、茶谷建设等一系列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全县接待茶旅游客5万人次以上。
霍山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有“东方瑞士”之美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优质道地中药资源,是闻名遐迩的药材之乡。境内拥有药用植物238科1793种,其中珍稀名贵道地药材200多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其中,“十大皖药”有其五,为霍山石斛,霍山赤芝、断血流、黄精、茯苓,霍山石斛位列“十大皖药”之首。霍山石斛、霍山灵芝、漫水河百合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拥有中药材基地15万亩,其中种植基地3万亩,年产中药材约10万吨,产值达30亿元。共培育龙头企业近45家、“十大皖药”示范基地建设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1家。
近年来,霍山县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精神,抢抓建设“健康中国”机遇,将中药产业作为该县重点产业发展,全县中药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先后编制出台了《霍山石斛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加快霍山石斛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打造西山药库 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保障措施,推动中药产业与养老养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把西山药库建成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体和大别山药都,成为发展区域性经济和较深度贫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2018年4月出台的《霍山县中药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县政府首批设立了专项引导资金1亿元,用于奖补现代中药农业项目、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以高桥湾为区域依托,建设以深加工、文化展示、食品保健品开发及康养旅游为产业链的中国大别山中药产业园。稳步推进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高桥湾石斛小镇、太平畈乡分别获评省级特色小镇、全国首个“中国中药(石斛)文化小镇”等荣誉。 “十大皖药示范基地”、霍山米斛种源保护基地、霍山赤芝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山药库”、“一园三场一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投资1.6亿元的九仙尊茶斛文化谷、投资20亿元的西山药博园、投资1亿元覆盆子中药产业化、投资10亿元白芨产业化、投资10.5亿元的大别山宗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下一步,霍山县紧抓“健康中国”建设和“振兴皖药”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特定的气候环境,以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四大战略,深入推进现代中药产业“321”提升工程,即:将霍山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源、种苗繁育、原药材供应3个基地,全国知名的现代中药精深加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2个示范区,1个跨区域的中药产品贸易集散中心。全力促进中药产业与健康、旅游、文化、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中药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一体,并涵盖基地、加工、市场、文化、旅游、人才六大要素的“西山药库”。
(杜世宏 张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