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近期,我在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和对《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的系统阅读,我对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人民情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触动,进一步树牢了宗旨意识,坚定了理想信念,致力做一个有人民情怀的新时代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担任地方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之后的一日之功,而是根植人民、拥抱大地历练铸就的大爱深情。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我认识到,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是真诚的、坦荡的、透明的,从插队梁家河、到起步河北正定、到福建浙江和上海、再到主政中南海,每到一个地方,他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让我阅读以后难忘的是,他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听说一位革命母亲年迈过世,在了解地方风俗之后,走进窑洞面对老人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那时他才是年仅15岁的孩子。和他一起插队的知青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插队期间,他还有一个经历让我看后难忘,当时的梁家河和全国一样,物质还比较匮乏,生活经常面临一些困难。一次知青们上街赶集买东西,他碰到了一个讨饭老人,说是习仲勋同志过去的卫士,他就把身上的钱和粮票都掏光了,连同身上穿的外套脱下来都给了那个老人。后来知青们都很惊讶,对他这种“解衣推食”的情怀和做法肃然起敬。我看到这里,心灵特别受到触动。是的,在当时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这种毫无保留倾囊相助,真是常人所不及的。来到党校学习不久,正好中央党校发行了《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省委党校很快把它送到我们宿舍的书架上,经过认真研读,我了解到他在正定的三年多,与正定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回忆,他下乡时,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就成了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和群众聊天谈话,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进行。特别是他在1983年当了县委书记以后,有一次临时在县城大街上摆了桌子,听取群众意见。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容易做到的。放到今天,更是难以企及。通过阅读,我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不光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他对下级和同事也是如此。在正定工作期间,他和本土作家贾大山结交成朋友,后来贾大山病了,他从福建专门赶去探望;当年的同事吕玉兰去世了,他深情地写下《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的文章悼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更是把人民放在了心中更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率先垂范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今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期间,回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又一次抒发了他那“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充满人民情怀的往事很多很多,有些往事看着看着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是《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受其情节感染,我多次淌下热泪。细想这些感人至深的往事,那时的习近平也才不到30岁,在那个年龄阶段,不管外部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他始终保持不变的是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每每回顾这些内心感受时,总觉得一时半时难以用文字表达内心的崇敬和共鸣。通过多年的组织培养教育和自身学习领悟,我真正懂得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特别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我深刻领会到,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初心是什么,把人民放在心中什么位置,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依靠人民、如何对待人民。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一名中青年干部,要按照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要求,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一是要始终心怀对人民的敬仰,在思想上树牢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二是要在工作中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本系统、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将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到位,尽心尽力解决群众难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三是善于引领带动广大民警职工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尊重本单位民警职工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热情、提升其为群众工作的开创能力。四是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之中,把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组织我们到岳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三同”好做法传承下来,注意在工作中访贫问苦,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五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本单位广大民警职工的意见建议,用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总结衡量好自身工作得失优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认真当好新时代“答卷人”,始终做有人民情怀的新时代共产党人。
(省南湖戒毒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唐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