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第十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法治安徽网讯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我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如何?5月22日,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恒秋向出席省十三届人大第十次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作了报告。
2018年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1%。全省14个未达标城市(黄山、池州除外),完成国家年度考核目标。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省226个黑臭水体,经治理有187个达到“不黑不臭”目标。土壤污染详查正深入推进,全省16个市94个县(区、市)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清单。
去年3月份开始,我省开展了规模最大、周期一年、执法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检查污染源16760个,发现存在问题点7864个,整改完成6470个。全面排查“散乱污”企业13399家,完成整改122760家。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全省矿山总数从2013年的2770个减少到2018年底的1080个。持续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年造林143.62万亩。开展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完成223个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2995个加油站、9437个地下油罐防渗改造。
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我省多举措、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向宿州等5市发警示函、向铜陵等12个市发督办函,约谈整改情况考核扣分较多的马鞍山、黄山市政府负责人,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查反馈的144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05个。积极推进跨界生态补偿,与浙江省签署了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第三轮协议。
一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各地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全省一年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4423件,罚款总额3.13亿元。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对合肥等8市的第二轮升级环境保护督查,移交39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案。
但是在环境治理中,有的地方和相关部门存在畏难情绪、厌战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环保责任意识,有的部门和企业对污染防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无有效应对措施,遇到问题绕着走。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建设依然是环境治理短板。固废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环保环境监测设施不足,不达标,无法适应现代环境监测需要。在污染防治中,结构性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水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统一监管力度不够。
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调研报告中特别指出:目前污染企业“上山下乡”现象十分突出,向城乡接合部、向农村转移趋势明显,尤其是非法、跨界倾倒和处置危险废物事件频发。
对此,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建议:各部门应提升政治站位,强化科学治污,树立系统治理思想,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构建绿色发展生活方式,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识重要目标,提升“含绿量”,增加“含金量”,攻克突出环境问题,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探索环保部门、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和法院的联动执法机制,实现行政和刑事处罚的无缝衔接,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氛围,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攻坚战。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