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合肥创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7-01 15:05:40

编者按:一部《破冰行动》让大家认识了走在悬崖边缘,用胆识与毒贩交锋的缉毒警,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毒品的危害。在省会合肥禁毒战场上,从主动进攻、以打开路,坚决遏制涉毒犯罪活动,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创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不断提升全市服务管控水平,再到加大毒品预防教育宣传工作力度,让防毒知识进入千家万户,都为了一个目标:“远离毒品、健康人生”。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禁毒之战》,全方位展示合肥禁毒工作新成效。

“张磊(化名)你来啦,身体长胖了,脸色也红润多了。”6月19日,在合肥市瑶海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服务中心里,合肥市方圆社会工作事务所的社工阮红珍,正和来报到的社区康复人员张磊打着招呼。迎着阮红珍关心的眼神,他再没有3个月前的抵触和不适感,大声回应道:“姐,我来了,我的身体现在可棒了。”

引入社工组织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是合肥市在探索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社会化的一项尝试。2016年,合肥市在肥西县上派镇率先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工组织,3年时间里,省城瑶海、包河、蜀山、长丰县、肥西县等地已实现社工组织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全覆盖,肥东县、庐江县、巢湖市正在部分乡镇推行。2019年国家禁毒办第1期简报以《安徽省合肥市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戒毒康复工作水平》为题对合肥经验做法进行经验交流。

用心帮教照亮“最后一公里”

吸毒者把灵魂交与“毒魔”,禁毒工作者从“毒魔”手中抢回灵魂。这是一场艰巨而又持久的较量。在这场战役中,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被形象地称之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能不能让“最后一公里”洒满阳光,让戒毒人员以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是当前禁毒工作的关键环节,更考验着相关职能部门的智慧。

然而,因为基层人少事多,曾经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多有掣肘。乡镇街道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奈何专门人员匮乏,更缺乏专业的知识,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引入社会力量,不失为一剂良药。

2018年12月,合肥市瑶海区禁毒委与合肥市方圆社会工作事务所签订协议,由后者派驻6名社工提供非执法类服务,服务对象230余人。社工阮红珍告诉记者,当社区戒毒人员或者社区康复人员前来报到后,她们会以电话、短信以及面对面的形式与他们沟通,同时走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家属以及社区民警、居(村)委干部和邻居等,收集其家庭、婚姻等情况,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帮教服务方案。

“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也是毒品的受害者,他们往往外强中干,一开始接触时,像‘刺猬’一样,不愿接受社工的帮助。”阮红珍坦言,在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进行初期走访时,遭遇闭门羹、受到冷言冷语,都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用言语威胁社工。

社区康复人员张磊就是一例。年仅28岁的他,在一次朋友聚会中不慎染上毒瘾,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回到社会,心理自卑,对别人的关怀也保持距离。 阮红珍给张磊打电话,他态度不咸不淡,打得次数多了,他甚至在电话中骂阮红珍“神经病”。这可怎么办?阮红珍翻出张磊的档案,联系上了他的哥哥。听完其哥哥的讲述,有过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阮红珍有了主意。在外创业的哥哥愿意帮助张磊,那么现在急需做通张磊的思想,让他接受来自亲人的帮助。此后,阮红珍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咨询优势,配合其哥哥一起开导张磊。张磊慢慢感受到了阮红珍的用心,他逐渐卸掉身上那些扎人的“刺”。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张磊不仅走出了自闭的圈子,还和哥哥一起打拼事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更远离了之前的狐朋狗友。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买了之

社工们的努力,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也收获了管理部门的肯定。合肥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吴余洁告诉记者,因为社工们都掌握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因此他们能根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的个人情况因人施策,并且通过上门走访、人员谈话、心理咨询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供服务对象切实需要的帮助。

截至目前,全市超过八成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通过接受社工组织的专业服务,报到率、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心结慢慢解开,重新回归社会。

不过,虽然引入了社会组织,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并不能推卸应有的责任,一买了之。据吴余洁介绍,乡镇街道的责任一点都没有削弱,并且因为社会组织承担了大量的非执法类工作,乡镇街道在组织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

另外,为了规范社会组织的服务,合肥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意见,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服务内容,并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工组织进行年度中期、末期两次评估,对社会组织履行合同情况、完成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情况进行通报。社会组织参与日常工作遇到困难,也可与当地政府和禁毒办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性互动。

构建“N+1”戒毒康复立体格局

除了引入社会组织这一创新举措外,目前合肥市还在打造构建“N+1”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立体格局,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领导,公安派出所全面掌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情况,财政、民政、人社、卫计、共青团、妇联、司法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共同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铺就新生路。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就业安置,有了工作,就有了对生活的盼头。”吴余洁告诉记者,这就需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比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无劳动能力的,由民政部门协调看是否符合低保人员条件,如符合积极纳入低保范畴;对于想就业、愿意就业的,人社部门负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设定职业规划,并积极推荐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点)2个,省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单位(点)3个,市级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点13个。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吴余洁在此呼吁,除了现有力量,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少一些歧视和偏见,多一些善意和温暖,通过亲情化帮教、大众化宣教等综合手段,才能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李斐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