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省司法厅连续三年举办禁毒戒毒大型电视公开课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7-01 17:03:01

“同学们,开课啦……”6月26日晚,国际禁毒日当天,全省中小学生及家长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2019安徽禁毒戒毒大型电视公开课精彩开讲。公开课由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省戒毒管理局、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共同承办。

▲出席领导

这是我省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三年精心录制禁毒戒毒大型公开课,并在“6·26”节点安排播出。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数以千万的青少年和学生家长通过公开课受到毒品警示教育和禁毒戒毒法律知识教育,该节目也成为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国家禁毒委关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的安徽品牌节目。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重点群体。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表示,举办公开课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向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禁毒警示教育,帮助他们认清毒品危害,从而拒绝第一口毒品,拥有健康人生。

课堂教学从演播厅搬到校园

“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台上来,画出你们印象中毒品长什么模样?”公开课的第一课是毒品常识课,授课的老师是来自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民警王晓雅。台下的观众不难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教学现场从演播厅搬到了中小学校园。

▲公开课现场

原来,这一变化的背后蕴含着主办单位的良苦用心。我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目前下辖8个戒毒所,有千余名常年奉献在高墙、工作在戒毒所里的民警,他们在做好所内戒毒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走出场所面向社会开展禁毒警示教育。自今年6月上旬开始,省司法厅、省戒毒管理局会同省教育厅开展“为了青少年拒绝第一口毒品”公开课进校园活动,12名戒毒民警编写教材,分别到合肥、芜湖、蚌埠市中小学校为孩子们讲授毒品知识、毒品陷阱、毒品法律常识课,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有的学校将课堂搬到了可以容纳一个年级的阶梯教室,以扩大学生受教育的面;有的学校希望民警将课件留下,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在全校广泛推广;老师和学生们还在课间课后就毒品问题和民警们进行了非常热烈地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当天的授课当中,民警王晓雅结合PPT仔细讲解了毒品的种类、形态,从第一代由植物经过物理提取的大麻、鸦片、海洛因,到频繁出现在娱乐场所的冰毒等第二代合成毒品,再到能够产生兴奋、致幻、麻醉的彩虹烟、阿拉伯茶等第三代毒品。为了让同学们对毒品的危害有直观的认识,王晓雅特意挑选了3段视频,把魔鬼一样的毒品呈现在同学们眼前。

“2010年,武汉青年文某与女友发生纠纷,父母上前劝解,恼羞成怒的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挥舞着菜刀将亲生父母活活砍死;2011年,云南一名青年在吸食冰毒后,驾驶车辆与他人发生碰撞。被民警发现后,竟然准备用刀将自己3岁的女儿刺死……”视频播放时,王晓雅在讲台上观察着同学们的反应,她注意到当镜头中3岁孩子哭喊着“爸爸要杀我”的时候,很多学生眼中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有的学生还用手捂住了眼睛不敢再继续往下看。在互动过程中,合肥市六十一中七年级的学生王心悦感慨地说:“这个视频给我留下的印象真是太深了,毒品太可怕了,让人失去理智,竟然对亲人拔刀相向。我会记住这堂课,告诉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千万不要沾染毒品。”

▲戒毒民警讲授毒品陷阱课

“既然大家都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那么,毒品离我们的生活到底有多远?”王晓雅循循善诱,巧妙设疑,引出了新的话题,并且再次通过一段真实的案例来讲述。学生小静(化名)进入高三,备考压力倍增,她的妈妈费尽心力给她偷偷找来一种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号称是补脑提神的“聪明药”。服药期间,小静知识的接受力的确增强了,但伴随着成绩提升,掉发、失眠的后遗症也开始出现。小静尝试停药,结果课听不进去,身体也出现了头疼、恶心的症状,经医生检查,小静已经出现药物滥用的成瘾症状。所谓的“聪明药”,其主要成份是哌醋甲酯,作用机制和冰毒相似。同学们看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最后,王晓雅以一句警句“人生道路千万条,不碰毒品第一条”,告诫同学们远离毒品。

戒毒人员现身说法揭示毒害

“毒品就像是一个恶魔,不断消磨你的意志,损害你的身体,折磨你的家人。妈妈,如果你在天上能看到我,儿子想告诉你,我真的戒毒了……”这段忏悔的话来自戒毒人员晓阳(化名),如今的他真心悔过,可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母亲却再也看不到了。

▲微电影《听妈妈的话》

在当天的公开课现场,两段微电影以艺术的手法演绎了两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微电影《听妈妈的话》以晓阳的故事为蓝本。晓阳自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因为缺少管束,再加上母亲的溺爱,让他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因为结识了一些狐朋狗友,晓阳沾染了毒品,迷失了方向。即便面对重病母亲的哀求,被毒魔控制的他没有丝毫的悔悟,并且对母亲的病症没有察觉。直到母亲去世,一直为他遮风挡雨的大树倒了,这时的他才幡然醒悟,毅然决然地对毒品说“不”。微电影《再见》以戒毒人员雨珊(化名)为原型,年轻时因为不堪父母长年争吵,她离家进入社会。懵懂无知的她被朋友劝诱吸毒,本来以为人生就此灰暗,却意外结识了男友小武(化名)。小武没有因为雨珊吸毒而嫌弃她,反而心生怜悯,鼓励支持雨珊戒毒。爱情的力量让雨珊下定决心戒除毒瘾,然而在两人即将结婚之际,小武却遭遇意外怆然离世。雨珊为此备受打击,再次放纵自己沉沦在毒品的世界。后来被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雨珊回想起男友生前的告诫,在戒毒民警的悉心开导下,慢慢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

晓阳和雨珊都是毒品的受害者。在戒毒民警的鼓励下,他们以及其他戒毒人员的家属鼓足勇气走上台前,声泪俱下控诉着毒品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与灾难,让在场的青少年们意识到毒品的诱惑和陷阱竟然有这么多!

▲文艺节目《重拾希望》

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李瑾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急需的“毒品陷阱课”。现在的毒品种类五花八门、渗透力极强,对于青少年而言确实比以往更具迷惑性。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时期,好奇心重,对毒品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很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袭。李瑾根据在戒毒所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大量戒毒人员吸食第一口毒品的经历后,总结出了吸毒诱惑的“九大陷阱”,分别是:用食品包装掩盖毒品真面目,宣称“不会上瘾”;趁人不备,投放毒品;免费提供,友情绑架;毒品是“特效提神药”;毒品是“特效减肥药”;毒品是“穿越神药”;吸毒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吸毒是成长的标签;毒品可以让你忘却一切烦恼。

“怎样避免掉入毒品陷阱呢?”针对同学们的疑惑,李瑾又传授了抵制毒品的方法,做到“十个不”:不相信“吸毒不会上瘾”这种谎话;不尝试可疑的“娱乐性食品”;不交坏朋友,不盲目从众;不去易出现毒品的高危场所,不吃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饮料;不虚荣、不攀比;不对毒品过分好奇,不追求生理享乐;不乱服用药品,不接受别人赠药;不为了减肥和美丽去吸毒;不用叛逆当借口来放纵自己沉沦、堕落;不借吸毒逃避现实,寻找解脱。

▲学生体验VR戒毒眼镜

“孩子们太需要这一课了,家长们更需要这一课,学校尤其需要这一课!这一课不仅关系孩子未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复兴!”课程结束后,学校的老师握着李瑾的手激动地说。

延展内容增加禁毒法律知识

众所周知,毒品滥用不仅给吸毒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危害,也诱发盗抢骗等一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长期滥用合成毒品还极易导致精神性疾病,由此引发自伤自残、暴力伤害他人、“毒驾”等肇事肇祸案件时有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风险隐患。为了让青少年了解禁毒法律法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犯了错,就要受到苛责,而犯了罪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今年的公开课专门增加了禁毒法律知识内容。

“可能有人觉得,吸食毒品是我自己的事情,怎么会受到处罚呢?在家里和朋友一起吸毒,或者卖点毒品给别人,怎么就犯罪了呢?”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周洁一上来就抛出问题,不过她并没有紧接着给出答复,而是设置了一个模拟场景和学生们互动,在“我问你答”的氛围中不断启发学生们思考。

▲学生观众

模拟场景中,阿强中考结束后无所事事,结识了社会人员阿明,阿明给了阿强一包甲基苯丙胺(冰毒)吸食,告诉他这是溜冰。阿强吸完后感觉很好,又再次找到阿明,阿明提出阿强必须购买。之后阿强吸食冰毒上瘾,为了筹措毒资,阿强开始跟着阿明一起贩毒。同学阿立得知阿强吸毒贩毒后,劝告阿强戒断毒瘾重新来过,但是阿强听不进任何劝说。一天,阿强带着一包冰毒来找阿立,告诉他警察正在通缉自己,希望阿立能够帮他一次。阿立经不住阿强的求救,看在同学的份上决定帮他找躲避的场所,并且帮助阿强将这包毒品运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处置掉。

故事戛然而止,问题逐个展开。“在刚才的场景中有几个人涉嫌违法犯罪?”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示意答题。“2个人”“3个人”“很好,我们的正确答案是3个人。那么,他们分别涉嫌构成什么罪行?”“这个场景中的阿强和阿立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不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周洁带领学生们了解了我国刑法规定的12个毒品犯罪种类。最后,周洁呼吁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不断地更新储备毒品预防知识,积极学习与毒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追求刺激或者解脱烦恼而去尝试第一口毒品。

忠诚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当天的公开课上,还有精彩的文艺表演穿插其中,烘托着气氛。其中,由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带来的小品《等待》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该所民警金云海长年奋斗在艾滋病戒毒专管一线,在一次紧急事件处置中不慎受伤,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由此引发的工作调整、家庭矛盾。“演员们”走心的演绎,博得了台下阵阵掌声。经过主持人介绍,观众们才知晓有些“演员”其实是本色出演。

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凤凰山大队是全省戒毒系统唯一收治艾滋病戒毒人员的场所,民警汪坤林和金云海都在这里工作。演完小品,汪坤林感慨良多,因为在凤凰山大队,紧张和危险的时刻经常上演。汪坤林回忆,一天,一名戒毒人员突发疾病,呼吸困难,全身颤抖,他们紧急联系了120,救护车来了之后,指导员侯振林将戒毒人员背上了救护车。到了医院,医生诊断要给戒毒人员开通静脉通道,但因为这名戒毒人员长期吸毒,血管几乎找不到了,需要做中心静脉穿刺,学医出身的侯振林主动提出帮忙。就在操作的过程中,戒毒人员的血液溅到了侯振林的身上,当时一旁的医生都吓坏了,因为血液是艾滋病毒的传播渠道之一,但是侯振林说了一句“救人要紧”。直到手术结束,侯振林才去清洗了身上的血渍。

“演员”袁世伟警官也来自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他和观众分享了女同事包萍的故事。前不久,一名女性戒毒人员解戒之后,给包萍发来一条短信息,她特别感谢包萍对自己耐心地教导,关心与照顾。原来,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这名戒毒人员好几次胆结石发作,都是包萍带她去吊水看病,有一次宣城连着下了好几天暴雨,在社会医院吊完水回场所的路上遭遇大水,包萍二话没说,下车背着这名戒毒人员从小路趟着水走过去。那一次所有人全身都湿透了,但这名戒毒人员的心被温暖了,是包萍让她感受到了人间温暖,给了她重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这些民警是安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民警队伍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在安徽戒毒系统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默默负重前行。安徽戒毒民警始终把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让他们彻底摆脱毒魔的控制,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作为自己最大的职责!

省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程志先表示,截至目前,我省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已经连续11年6个月实现“六无”,率先建设在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最安全戒毒所”,在全方位对接司法部提出的统一戒毒基本模式中,打造出“首发省”实施样板。同时,“智慧戒毒”突飞猛进,《安徽戒毒故事展》亮相全国司法行政信息化工作推进会。各项工作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阔步前行。

通讯员 李友龙 孙亮 吴晶晶 王伊凡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彭继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