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拿着合同来咨询,我给出详细的法律意见后,我从他的眼睛中捕捉到一丝喜悦,我以为成了。可令人沮丧的是,到现在,我都没等到他来找我代理这个案件,我猜测他可能到市里或合肥去找律师了。”日前,马鞍山市当涂县律师晋兴海说完这番话,眼神有些黯淡。
晋兴海的苦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县域律师的发展之痛。县域律师是指主要在县域范围内提供法律服务的具有律师资格的法律工作者。与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律师相比,县域律师行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单一、收费较低、人才流失等诸多困境。如何突破现状?敢问路在何方?7月19日至20日,由省律师协会主办的县域律师宣讲团系列活动第19站走进当涂县,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面对面问诊发展之痛
7月19日下午,全国律协副会长蒋敏应邀与县域律师进行座谈。当涂县现有律师事务所2家,均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25名,其中公职律师3名。“如何拓展案源?”“县域律师的准确定位是‘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这场交流在县域律师一连串的发问中开场,他们的问题中满是焦虑与急迫。
“在县城,非诉业务很少,我们以诉讼业务为主,感觉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局限。”张涛律师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县域律师都是单打独斗的多,我们需要团队建设吗?”刘会军律师对专业团队建设特别关注。作为一名执业35年的老律师,孙应金律师如今已是安徽姑城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虽然不再为案源发愁,可是他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几年前律师事务所引进了3名实习律师,不久后分别考入了检察院、法院和政府法制办。“就算是提高了待遇,建立了薪资制度,优秀的青年律师还是往外走,可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蒋敏指出,县域律师事务所在规范和规模这两个维度存在着发展瓶颈,应当抓住当前律师行业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寻找突破口。同时,他勉励青年律师要拥有“五力”,即学习研究的能力,业务推广的能力,敏锐判断法律服务市场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找到方向迅速行动的能力。
62县调研培训全覆盖
事实上,县域律师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早就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我省现有律师12929人,其中县域律师3348名,占比25.9%,承担着全省超过79%以上人口的法律服务工作,县域律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会治理的需要,基层涌现出了大量法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县域律师的归属感、获得感较弱,人才断档现象明显。
绩溪县现有专职律师9名,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51岁,律师队伍严重老龄化。旌德县有个人律师事务所2家,专职律师5人,公职律师4人,法援专职律师2人。大量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与相对较少的律师队伍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旌德县律师刘三毛说:“我们处理的案件大多比较琐碎,经常工作到大半夜,写着写着就从坐变成了蹲,无奈的是收入并不高。”
为了破解县域律师困境,近年来,省律协专门成立了县域律师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关于促进县域律师工作发展的若干措施。自2014年开始,实施“县域律师领军人才项目”,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造就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发展后劲的县域律师队伍。2018年又启动了“县域律师宣讲团”系列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走遍全省62个县(含县级市),既能全面调研县域律师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根据县域律师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截至目前,宣讲团已经走过了19个县,共计1159名县域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接受了培训。据了解,下一步,省律协还将组织县域律师走进省内管理规范的优秀律师事务所,学习借鉴管理经验。
练好内功将大有可为
当前,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社会对法律服务的普遍需求更高。蒋敏认为,县域律师最紧迫的应当是练好内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才有机会把握潮流,成为奋进的时代弄潮儿。
省律协副会长陈晨表示,从长远来讲,要改造县域律师业务发展导向,把以往“向高端攀登”(承揽高附加值、高收入、高回报业务)和“向下扎根”(耕耘基层群众需求的底层市场)的市场型发展策略,升级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需求的公共产品型发展策略,把县域律师行业发展嵌入到国家发展、社会转型、民生升级的大格局中。从当前来讲,要积极配合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和举措,大力整合县域律师业务和服务力量,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不断创新县域律师业务服务产品,不断调整完善县域律师业务服务模式和融入机制,不断强化县域律师业务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纪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