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曾经,他们身披戎装驰骋沙场,保卫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宁;而今,他们用一颗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为司法行政改革发展新局面做出贡献。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为激励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转业退伍军人继续保持、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本期《司法连线》特别推出“八一”特别策划。用照片重温他们难忘的军旅生涯,用文字见证他们书写新时代岗位荣光。
军人本色耀警营
个人简介:徐亮,男,1984年10月入伍,1989年6月退伍。服役期间,曾获得“神枪手”、“优秀士兵”、“南京军区报务类二级技术能手”等荣誉。1993年入警,现任蚌埠监狱第八监区政治教导员。2006年获评司法部“岗位大练兵先进个人”;2015年荣立省监狱系统“个人三等功”;2016年获评全省监狱系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个人专项三等功”。
徐亮的父亲是一名抗战老革命,父亲的言传身教为他树立起了人生榜样。“要做就要做出个样子来!”服役期间,徐亮苦练各项军事本领,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兵连期间,徐亮便获得射击比赛“神枪手”荣誉称号,还因勤学苦练被破格选拔为“代理发报台长”。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4年的军旅生涯,部队教给了他“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勇气。在此后的工作中,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徐亮都会挺身而出。1993年,徐亮进入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他从一名干事做起,先后担任过副教导员、监区长等多个职务,在管理教育服刑人员、处置狱内突发事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7年1月,徐亮被任命为关押限制减刑服刑人员的第八监区政治教导员。得益于前任领导的管理有方和辛勤付出,限制减刑服刑人员的行为养成、队列训练已成为蚌埠监狱乃至全省监狱系统的一个标杆,然而,限制减刑服刑人员始终是罪行重、刑期长、危险性极高的一类服刑人员。
迎难而上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徐亮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又回来了,他与监区长一道带领监区民警以“抓细节”为看家本领、以“善思考”为制胜法宝,针对服刑人员刑期较长的特点,创新打造了“家文化”的理念,让服刑人员将监区作为“家”来维护,收效明显。截至目前,在蚌埠监狱每季度一次的标准化监区评比中,第八监区已连续获得4个“一级标准化分监区”称号。
当下,徐亮的“作战目标”是努力将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成有益社会之人,让每名服刑人员实现从“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转变。在这场“战役”上,他将全力以赴,誓要完成这份光荣任务。
老兵新警逐梦行
个人简介:王磊,男,1974年10月出生,1992年应征入伍,服役期间,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转业至安徽省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现任三大队主任科员,先后被省司法厅、省戒毒管理局表彰为“优秀党员”。
军营的生活是火热的,点点滴滴令人印象深刻。2013年,王磊担任某连连长,带领全连奔赴淮河抗洪前线。在一个星期的奋战中,王磊和年轻的战士们日夜坚守手抬肩扛,在险工险段上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堤坝,守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他们凯旋而归时,途中老百姓自发夹道欢送,那一刻王磊真切感受到了军民鱼水之情。
结束了22年的军旅生涯,王磊成为一名戒毒警察。他常说:“警察是我军人梦的延伸。我是一名戒毒警察,我自豪!”面对强戒人员那羸弱的体态、迷茫的眼神,他把事业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他用实际行动,向组织上递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王磊始终牢牢把握戒毒人员“违法者”的第一属性,坚持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管理;他体谅戒毒人员“受害者”的遭遇,鼓励激励他们树立戒毒的信心和勇气;还关心戒毒人员作为“病人”的疾苦,为他们排排忧解难。戒毒人员孙某父母双亡,没有正当职业,入所前以流窜抢劫盗窃为生。入所后,对人生失去了希望,多次发生自伤、自残行为。针对孙某的特殊情况,王磊为他“量身定制”了戒治方案。一方面,对于他的违纪行为,给与坚决处理;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在生活上给与孙某帮助,让其感受到了干警的真心和人间的温暖。润物细无声,孙某这块“坚冰”终于被感化了,他感慨地说:“干部对我那么好,如果我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人了!
戒毒警察这份职业是神圣的。王磊说,他要用坚守和奉献挽救一个个被毒品侵蚀的灵魂,为戒毒事业贡献自己最大的能量。
退伍军人变身调解能手
个人简介:吴华,男,1983年10月入伍,1998年12月退伍转业。服役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现任黄山市歙县司法局开发区司法所所长,2009年被黄山市司法局评为“优秀党员”、2010年被省委政法委员会评为“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 2019年荣立个人三等功。
“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时至今日,吴华犹记得,曾经作为军人身份执行任务时的经历。1989年歙县石门林场(国有)遭遇偷砍偷伐,林场工作人员制止违法行为时,与对方发生争执。接到上级指示,吴华和战友前去支援。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解释沟通,最终妥善处置了这起纠纷。
部队当兵的经历,磨炼了吴华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意志,让他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支撑。2015年,吴华到开发区司法所任职,刚到任没多久,就遇到一起意外死亡案件。
四川籍农民工李某在辖区从事污水管网顶管工作时,因违章作业导致泥土坍塌被埋。虽经医院抢救,也没有挽回生命。李某家属情绪激动,言行过激,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几次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可是,如果矛盾不及时化解,可能会引发家属闹丧事件。吴华没有放弃,他及时调整思路,后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工作,依法分析事故责任、合理合情劝解,终于促成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协议,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歙县开发区入住企业近200家,合同纠纷、工伤纠纷时有发生。为了能在调解时做到游刃有余,吴华刻苦钻研《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安徽省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然后到园区企业中开设用工法律讲座,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支招。
近两年来,吴华参与受理了处理园区重大复杂纠纷86起,涉及金额近800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他不是医生,却总能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开出一张又一张“药方”,化解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
守忠诚初心扬巾帼风采
个人简介:吴婷,女,1984年9月出生,2002年入伍,服役期间先后被武警安徽总队记三等功、二等功,并被授予“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2009年通过政法干警招录考试到女子监狱工作,现任第十五监区副政治教导员,2017年和2019年,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
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吴婷于2002年入伍,次年受命参加武警安徽省总队成立20周年反恐演习,进行手枪射击表演。为了不负使命,她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练据枪;别人瞄靶半小时,她就瞄一小时;每次实弹射击后都反复总结经验教训,确保次次有进步,最终以25米速射目标全中的成绩圆满完成演习。
军旅生涯锻造了她的钢铁意志,练就了她的忠诚担当。2009年10月,吴婷到女子监狱工作后,将以往的成绩“归零”,迅速投入到监狱业务的学习实践中。2018年6月,全省监狱系统狱政管理技能竞赛和警体技能比武两项赛事相继开展,吴婷作为狱政管理技能竞赛选手,同时兼任着监狱警体队指挥员、教练员。
训练期间,警体队员完成了一天的训练任务准备休息时,她又抱起狱政业务资料,奋笔疾书、挑灯夜战。在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吴婷开启了“铁人”学习模式。为练习听音辨人,她手机里的音频成为了就餐、睡觉、开车的“必点曲目”循环播放,年仅4岁的儿子在她魔鬼训练的氛围中竟能背出管理服刑人员的“十不准”;为备战照片识人,她一遍又一遍默写服刑人员“四知道”,用掉了厚厚几沓信纸;为提高清监查铺技能,她在一次次演练中磕伤了手腕、膝盖。
最终,吴婷一路披荆斩棘,“杀”到总决赛,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在90秒内连续准确辨识出25张服刑人员照片并准确答出“四知道”,充分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和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优良品质。在她的带领下,女子监狱警体队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监狱系统队列、擒敌拳双冠军。
戒治一线耕耘13载
个人简介:朱玉庆,男,1972年11月出生,1990年入伍,1993年退役。服役期间,获得多次嘉奖和“优秀士兵”荣誉称号。现任省未戒所三大队副大队长,2014年被省禁毒委评为“禁毒戒毒优秀个人”,2015年被省戒毒管理局嘉奖,2007年省司法厅记二等功,2017年获得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状”。
如果说有哪种身份,可以让你在年轻时便懂得家国情怀,那么,“军人”就是答案之一。3年的军旅生涯让朱玉庆从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作战班班长。怀着对党、对部队培养的感恩之情,他投身到戒毒事业,并且在最辛苦的一线,默默耕耘了13个年头。
“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这是朱玉庆的工作信条。在场所里,他是一个大忙人。听到对讲机里的工作呼叫,他总是第一个应答回复;同事家中有困难,他主动关心帮其顶班;组织上安排临时性工作、突发性任务,他从不推辞,从不抱怨,尽心尽责完成;夜间戒毒人员突发急病,他不顾自己连续值班的疲惫,第一时间到治疗现场加强警力,维护安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戒情形势,他始终保持着优良的政治本色和警察品格,于无声处,凸显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戒毒警察的本色。
2018年,朱玉庆先后教育转化了5名重点人员。对待未成年戒毒人员,他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情绪,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和日常饮食。对待有家庭矛盾的戒毒人员,他积极与亲属联系,安排探访,实施教育挽救。他善于倾听、乐于排解戒毒人员的心中郁结,精心制定出“个性化”教育改造计划,教育矫治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改造效能不断彰显。
在他身上,你看不到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职业倦怠,日复一日的循环操作,他总能做到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才做到胸中有激情,脚下有力量。
驻村扶贫看我的
个人简介:余申河,男,1974年6月出生,1994年入伍,2016年7月转业。服役期间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4次嘉奖,3次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蚌埠市司法局依法行政协调监督科副科长,先后获得2次嘉奖。
回想军营时光,余申河最难忘的就是在学员队任主官的那7年,他所带领的3种不同类型的学员队连续6年被评为先进,成了窗口示范单位。他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为如何再创新功发愁。一位首长的话点醒了他,“保持荣誉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停创造荣誉。”这句话让他重新找到了工作状态,找到了学习动力。在随后的两年里,他又创造了新的成绩。
从部队转业3个月后,余申河接到了驻村扶贫任务,如何带领贫困户“拔穷根、脱穷帽”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新课题。虽然脱下了军装,可军魂不能丢。他时刻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干好本职工作。
固镇新马桥镇美城居委会建档立卡136户465人,贫困发生率达10.3%。余申河驻村后率先垂范,敢于叫响“工作看我的”,带领居委会“两委”干部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7、2018两个年度共发放产业奖补金额45万元,危房改造18户,完成金融贷款172万元,教育扶贫不漏一人,81人享受到了教育资助,55人成功办理了慢性病卡,连续两年脱贫户数人数全县最多,全村贫困发生率从10.3%降至0.4%,脱贫攻坚打了“翻身仗”。同时,“两委”班子的精神面貌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依法治村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工作成绩获得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
余申河并没有因此而得意自满。驻村两年多来,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和“两委”班子成员任劳任怨,为的就是实现心中的一个愿望,那就是不愧对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实实在在落实扶贫政策,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一名群众信任的“驻村人”。
(通讯员 姜蕾 张媛 亢丽娜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