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父女两代从警 传承忠诚担当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8-27 09:21:26

立秋之后暑热未消,顶着明晃晃的太阳行进在上班途中,当车辆穿行在宣城南湖连绵的茶园、山林、稻田、鱼塘时,绿水青山印入眼帘,从事戒毒工作的女民警周亚军不由地感慨:“南湖真是个好地方!”诚然,对于“警二代”的周亚军而言,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不仅仅是工作单位,还承载着她与父亲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前身是南湖劳教所,是我省建所最早、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劳教场所,缔造了劳动教养工作的全国多个第一,如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劳教单位、最早创造劳教人员百分考核办法等,拯救了10余万失足者的灵魂,教育转化率达到90%以上。令周亚军感到自豪的是,她的父亲周孝山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亲历者之一。周孝山今年82岁,于1983年来到南湖劳教工作管理处(南湖劳教所前身),当年正值全国严打时期,劳教所收治了大量的违法分子,急需管教方面的人才。周孝山凭借此前丰富的教育领域工作经验脱颖而出,第二年就成为大队负责人。

“一个大队下面有5个中队,收治了1000多名劳教人员,每到年中或年末开评审会的时候,那人潮涌动的场面我到现在还记得。”周孝山一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便如潮水般涌来。那时,没有高墙电网,一个四合院就是一个中队。没有那么多警力,大家便把单位当成家,整日守在岗位上。由于南湖劳教所设在山区,供电不是很稳定,停电是常有的事。每次到夜间例行检查劳教人员人数,对于民警而言,就成了考验。就着煤油灯昏暗的灯光,周孝山他们挨个床铺“数人头”。谁承想物资匮乏年代的工作经历,后来竟然成了抹不去的人生印记。

虽然物质条件不完备,但难能可贵的是,30多年前,老一辈劳教工作人民警察就确立了“不准打骂、依法管理”的准则,展现了劳教场所良好的执法形象,打下了管理教育的基础。与此同时,开荒拓土的英雄豪情,孕育了“艰苦创业、忠诚铸魂”的精神。虽然周孝山与妻子养育了4个孩子,生活并不富裕,可他却坚持“不多拿组织一分钱。”周亚军还记得,有一年春节,父亲的下属送来一只鸭子,父亲推辞不掉,就赶紧去单位财务,交了相应的钱入账。年少时,周亚军觉得父亲是个“死脑筋”,不过在她自己成为一名戒毒人民警察后,她才逐渐明白,父亲的行为实际上彰显了一名警察最珍贵的忠诚品质。

父亲的言传身教,为周亚军树立了人生的航标。良好的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从父亲经年累月的坚守中,周亚军懂得了很多道理:无论工作任务多么繁重,都应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面对种种利益诱惑,都应该恪尽职守,秉持底线自觉。这是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也是做人做事的底色。

大学毕业后,周亚军主动选择成为一名南湖劳教所的民警,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至今,她已从警24年,这些年她扎根在一线,见证了南湖劳教所转型成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全过程。2008年《禁毒法》实施后,南湖劳教所率先在系统内试点戒毒康复工作。因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周亚军等基层民警只能“趟着石头过河”。对戒毒人员开展谈话,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戒毒人员不遵规守纪,该罚的罚,之后还要找出“症结”。为了摸索出可行的管理方式,周亚军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一次,一名戒毒人员因突发躁狂症从床上摔下导致骨折,被送往社会医院就诊。该名戒毒人员住院18天,周亚军就连续看护了18天,后来女儿打趣她:“就是亲闺女生病,也没这么上心照料过。”

正是有了一大批像周亚军这样的戒毒民警的默默奉献,才保证了场所的转型平稳。2013年8月,南湖劳教所最后一名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巧合的是,该名劳教人员正是周亚军所在中队的人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戒毒事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周亚军说,只要组织需要,她一定会把完成岗位职责作为最大的使命,把教育矫治好每一名戒毒人员作为最大的荣光。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黄艳根)

专题推荐: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