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桐城法院打造“六尺巷调解工作法”2.0版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9-06 09:37:35

桐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文坛“桐城派”的故里,素来享有“文都”之称,还是“六尺巷”佳话的故事源地,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六尺巷故事所诠释的“谦和礼让”流传于桐城民间,其蕴含的“以情动人、以法服人、以理感人”调解文化也成就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

桐城市人民法院以“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为切入点,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坚持文化引领、调解先行、人员联动、矛盾联调的工作思路,强化人民法庭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络建设,打造“六尺巷调解工作法”2.0版,推进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水平,夯实诉源治理基础。今年以来,该院诉前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

诉调对接减轻诉讼压力

“争一争生纠纷,你争我争伤情伤身;让一让六尺巷,你让我让心明眼亮。”该院孔城法庭“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也正是因为这副对联,圆满解决了不少纠纷。

近日,孔城居民汪某与桐城市某建材公司为货款问题闹到孔城法庭。法官邀请特邀调解员来到调解室,以这副对联为引子做起了调解工作。“争一争不如让一让,让他三尺又何妨?宰相都能谦让,乡里乡亲应该各退让一步,给彼此一个机会,让这个事情圆满解决。”调解员的话让原本争吵不休的当事人双方安静了下来,经过持续调解,双方各让一步,解除了合同,被告赔偿了部分损失。

此案也是该院大力推行诉调对接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桐城市法院的6个基层法庭全面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集调解登记、诉前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指导调解工作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辐射各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和人民调解中心,积极邀请基层调解组织和法律工作者参与诉讼调解,利用其贴近群众的优势促进案结事了,将部分基层纠纷化解在诉前,减轻诉讼压力。

诉前调解快速调处案件

2月5日,桐城市法院立案庭高效解决了一起离婚案件。该案当日立案,当日调解,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原告吕某是山东人,2013年经人介绍认识桐城人倪某,婚后育有一子。由于两人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截然不同,在婚姻存续期间,经常发生吵打。吕某无法忍受,便返回山东老家,与丈夫倪某聚少离多。由于长期缺乏沟通和交流,吕某向桐城市法院递交了诉状,要求与倪某离婚。

立案庭法官在接到此案后,考虑吕某住在外省,来回奔波实在不易,立刻通知倪某前来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发现吕某对丈夫还存有一定感情,两人只是长久未好好交流,导致很多矛盾被扩大。于是,法官一方面做吕某的工作,让其站在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角度考虑,离婚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希望她能给倪某一个机会。另一方面,指导倪某在婚姻生活中应加强对妻子的信任,成立家庭不易,有问题要及时解决和沟通。经过法官的一番调解,被告低头认错,承诺马上接妻子回家。原告当场撤回了起诉。

此案也是桐城市法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的一个典型案例。该院从打造集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诉信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着手,不断丰富和完善诉讼服务中心职能。此外,该院还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对标的不大、矛盾较小的案件进行分流,将调解程序和部分诉讼程序前置,上半年快速调处案件49件。

家事审判促进家庭和睦

2018年3月5日,桐城市法院举办特邀调解员聘任仪式,聘任6名特邀调解员,进驻“家事调解工作室”,专注家事案件的调解工作。

为推动家事审判更加专业化、人性化,该院以“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为指导思想,以范岗人民法庭为实践基地,以孝亲为主题推进家事审判改革,创新设立“家事调解工作室”,配备6名来自镇村、妇联、公证处、学校等部门的特邀调解员,还聘请1名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发挥各自专业和特长,参与到“家事调解工作室”日常工作,帮助法官调解家事纠纷,最大限度地消弭纷争,在促进家庭和睦、引领良好家风方面产生积极效果。

今年6月,范岗镇的胡大爷因家庭琐事与儿子媳妇发生矛盾,赡养费成了困扰胡大爷的大问题,无奈之下他诉至法院。

了解到胡大爷的孙子还在读小学,承办法官邀请特邀调解员一起参加调解工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们怎样对待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小孩也会跟着学。”特邀调解员的一番话让胡大爷的儿子媳妇低下了头。在当地村干部的支持下,法官、调解员多次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子女们将老人安置到敬老院生活,所有费用由子女们共同承担,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 通讯员 金根林 方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