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我省“雷霆”“云剑”行动战果辉煌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19-09-17 09:55:54

法治安徽网讯 今年4月,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省公安厅先后发起以“反电诈、打盗抢”为主题的“雷霆”行动和以“打诈骗、抓逃犯、保大庆”为主题的“云剑”行动。记者近日从省公安厅获悉,“雷霆”“云剑”两个行动开展后,4月至8月,我省共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79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14名;侦破传统盗抢骗案件1273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587名;侦破民族资产解冻诈骗案件1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6名;抓获目标在逃人员2229名。

探索“新”模式 严打电信诈骗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多发,犯罪分子冒充身份,变换角色,骗术多样,花样翻新,使群众防不胜防。对于此类新型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以新应新,以专制专,不断开拓打击治理新思路、开辟预警防控新路径、开创侦查打击新战法,坚持寻求新的突破。

我省公安刑侦部门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向全国各地扩散转移的新变化,探索建立了窝点地线索快打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在案发后快速发现盘踞省内的诈骗窝点,指导各地落地收网打击。截至目前,我省依托该机制已经捣毁窝点100处,抓获犯罪嫌疑人416名。针对境外案件协调难、抓捕难、取证难等问题,我省公安机关不等不靠,积极研究应对措施,探索建立了“端窝点、断资金、打回流”的新战法。截至目前,我省已成功打掉了盘踞在境外的诈骗窝点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

同时,我省公安落实联动处置新举措。充分发挥省市反电诈中心堡垒作用,落实监测阻断、预警拦截、止付冻结、资金返还等联动处置新举措,截至目前,我省共发布预警82万余条,处置警情2.9万余起,冻结赃款16.6亿余元,依法返还2000余万元。我省公安会同人行、银保监、通管局等部门,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全面加强实名制登记、账户开立审核、失信惩戒等工作,努力斩断违法犯罪利益链条。

关注民生小案 破解“小”难题

盗抢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单笔案值相对较小,但是量大面广,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我省公安机关坚持在更快破大案的同时,从“小案关乎民生”的高度,全面推动“雷霆”行动打击盗抢骗犯罪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破更多小案,更好地护民生。

针对侵财类案件发生的新特点,我省按照“省市主导、市县主战、三级联动、捆绑作业”的打击侵财犯罪新机制,通过“一地发起,多地响应,统一指挥,合成作战,规模打击,战果共享”,整合调度我省刑侦力量,共同打击跨区域侵财犯罪。此外,我省各市密切关注本辖区内持续高发的侵财类案,分析犯罪规律特点,挖掘本地人作案线索,重拳打击在本地作案的犯罪分子。

“云剑”行动 抓获目标逃犯2229名

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是破案的前提,但当前仍有一批逃犯尚未被抓获,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为了减少在逃人员存量,我省公安机关多措并举,全力开展清网追逃工作。

7月26日,公安部A级通缉逃犯张亚军被当涂县警方抓获,8月7日,公安部A级通缉犯陆海洋在合肥落网……不管逃犯藏匿何处,公安机关从未放弃追捕。我省公安刑侦、治安、交警、派出所等各警种部门,坚持立足本地本职本岗,积极发挥资源和业务优势,合成作战,合力攻坚,主动抓逃查逃,参与追逃协作,营造强大的追逃氛围,凝聚起清网追逃整体合力。

为最大限度挤压在逃人员的潜藏空间,省公安厅于7月初部署为期3天的集中清查行动。行动中,各市高度重视,全力开展线索梳理、信息收集、落地抓捕等工作,短短3天就抓获目标在逃人员182名。截至8月31日,我省抓获目标在逃人员2229名,其中A级在逃人员2名,劝投557名。

擦亮双眼 资产解冻项目都是诈骗

借助当前便捷的网络社交工具和资金结算工具,沉寂多年的民资资产解冻诈骗犯罪死灰复燃,不仅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而且一些犯罪分子为增强迷惑性甚至煽动不明真相的参与人到京聚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我省公安机关坚持打击、整治、管控三管齐下,向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犯罪活动发起凌厉攻势。

在实际工作中,我省公安机关对此类犯罪坚持零容忍态度,对犯罪线索坚持发现一条查处一条。目前,已打掉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犯罪团伙13个,侦破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2名,冻结赃款赃物约1.31亿元。此类违法犯罪链条长,层级多,涉案人员多,组织者操纵者藏身幕后,遥控指挥。为了实现全链条打击,铲除犯罪源头隐患,我省各地在侦查中坚持上追下查、扩线深挖,坚决做到打深打透打彻底。目前,我省已抓获幕后组织操纵者46名。

打击犯罪的同时,我省全力开展防范宣传。我省公安机关加强与宣传部门和企业单位协作,积极利用媒体渠道,通过以案释法、新闻发布等形式,揭示此类违法犯罪伎俩,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骗、识骗能力。

省公安厅呼吁广大群众擦亮眼睛,所有民族资产解冻项目都是诈骗,市民不要参与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不能参与以各种民族资产解冻为名的聚集聚会。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皖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