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智慧司法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多方联动合力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合肥法院着力建设“走进诉讼服务厅,所有事项能办清;一拨12368,所有事项能解答;打开诉讼服务网,所有事项全明朗;多元解纷挺在前,合力治理诉讼源;便民诉讼智能化,需求导向定开发;全程服务集约化,方便群众点赞夸”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今年1~8月,该市法院立案225745件,诉前委派调解案件20473件,同比增长206.98%;司法确认案件1312件。
诉讼服务中心线上线下一体化
近日,在合肥某科技公司工作的吴先生与公司发生劳动纠纷,想对公司提起诉讼,但是不知如何着手维权。带着一肚子问号,他走进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导诉员了解到吴先生的需求后,立即将其引导至立案大厅诉讼风险评估一体机前。
这套由合肥中院自主研发的具有50个案由的诉讼风险评估系统,当事人只需根据电子屏幕上的提示进行答题,就可以自助完成诉讼风险评估,设备根据当事人的测试答案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提示可能存在的诉讼风险、时间经济成本,提供行动建议、解决途径、相关案例,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对离婚、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常见纠纷,已经可以实现辅助当事人智能生成和自助打印起诉书。
“诉讼风险评估不仅让当事人对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有初步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还能发挥过滤案件的作用,使部分案件在诉前得到疏导、分流和化解,减轻当事人‘诉累’。”合肥中院立案庭庭长张海青介绍。
目前,合肥两级法院已将诉讼服务大厅延伸至诉讼服务网、12368诉讼服务热线、手机客户端,拓展微法院、微立案、微缴费等诉讼服务,推进网上立案和跨域立案,实现诉讼风险评估、类案检索推送、网上阅卷、智能云柜推送、电子卷宗查阅、诉讼费缴退等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
多元解纷机制探索诉源治理
“真没想到,通过调解,这么快就解决了,也不用打官司了。”9月初,合肥某酒店负责人张女士高兴地向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
之前,张女士所在酒店升级改造项目经合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并于2014年向合肥市人民政府全额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2016年,该酒店才了解到,合肥市人民政府曾于2013年12月31日颁布过《合肥市建设项目大配套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依据该办法,已全额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退二进三企业”可以申请减半退还。因此,该酒店依法向合肥市人民政府书面申请退还多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合肥市人民政府接到申请后,指定合肥市物价局函复酒店:认为该项目申请已经超过办理期限,不宜予以办理。酒店不服,向合肥中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合肥市人民政府依法履行退还多缴纳的基础设施配套费。
合肥中院收到酒店的起诉状后,认为该案存在调处空间,在征得原告同意后,将案件起诉材料副本转送合肥市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由法院与法制部门共同组织诉前调解。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就该案进行了分析商讨并报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同意退还了酒店要求返还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近年来,随着合肥经济社会的发展,合肥两级法院收案量年均增长30%以上,法官人均结案量达200余件。”合肥中院院长王晓东算的这笔“账”反映了法院面临的“困境”。
为了化解审执压力,合肥法院探索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充分用好在线调解“一个平台”,确立“能引尽引,能调则调,调确衔接,调判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纠纷。推动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建设及司法确认“三个加强”,健全全市法院调解员、调解组织名册,建立全市法院特邀调解员和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完善考评、准入、培训、奖惩机制,聘请特邀调解员493人,特邀调解组织118个。
针对行政、知识产权、道路交通、医疗、物业等专门领域,合肥法院还对接相关组织和部门,建立了53个专业领域的一站式纠纷联动解决平台,争取专项经费455万元,92家各类调解组织驻点法院参与诉前调解。2018年以来处理了逾万件矛盾纠纷。
依托网络平台打造“智慧诉讼”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法院的e调解室里,一场跨越400余公里的纠纷顺利网上调解结案。原告袁某与被告孙某通过中介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租期一年。合同到期后,孙某认为袁某租赁期间使用不当导致出租房内部分物品损坏,因此扣留房屋押金不予退还。多次交涉后,袁某将孙某起诉至法院,要求退还房屋押金。调解员在和孙某沟通中,孙某表示自己居住在上海,不方便来合肥处理案件。调解员建议双方当事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远程视频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完成后,原被告通过人脸识别对调解协议进行了确认,孙某在线向法院申请出具调解书结案。
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在国内首创“在线法院”调解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远程“e”调解服务。目前合肥两级法院累计在该平台登记注册调解员2047名,已化解各类案件718件。
9月19日上午,在肥东交通事故快处中心,肥东县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中心,正在井然有序处置多起道交纠纷。经法院特邀调解员蔡忆芬的调解,纠纷双方以及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半小时内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通过“一体化平台”回传至法院,由法官审核后出具司法确认书。
目前,合肥3家法院在试点该平台的过程中,至今共受理案件704起,已调解案件452起,调解成功370起,化解纠纷效果显著。
“坚持党委领导是我们工作推进的关键。”王晓东介绍,今年5月,合肥市委政法委专门召开全市推进人民法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工作会议,将多元解纷机制纳入综治考核,创新诉源治理,汇聚各方解纷合力。合肥在学习先发地区“无讼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推动“无案社区”建设,力求将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不和谐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 通讯员 姚海峰 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