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班途中受的伤,算工伤吗?工伤怎么认定呢?”“我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的工,不但一分钱没拿到,还倒贴不少生活费,希望你们能帮帮我。”“我想问问工资待遇的问题,这个在法律上有标准和要求吗?”“我们老两口现在年老体弱,孩子们不管不问,我们该怎么办?”……
在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当工作人员接到这类咨询电话时,总是认真倾听,耐心解答。“通过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搭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铺就了困难面前法律援助为伴的幸福路。”枞阳县司法局局长叶新介绍说,“法律援助中心就像是广大弱势群体的保护神,给人以希望、鼓舞与公道,每一位寻求帮助的人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答复;甚至有需要还能够得到法援律师全程维权帮助。”
叶新局长不仅是这样说的,枞阳县司法局更是这样做的。据统计,今年截止到9月底,该局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736件,完成全年任务的100.82%。其中,刑事案件201件(占法院同期审理刑事案件数的90%),诉讼类案件632件,占比为85.87%。已办结534件,结案率达72.55%,接受各类法律咨询近2000人次。
扩大范围 让法援阳光温暖更多贫弱
“我想讨回我们的工钱。”在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值班室内,一名带着外地口音的农民工忧心忡忡地说着这样一句话。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农民工叫田荣军(化名),来自我省灵璧县,随同他来的还有其妻子、姐夫、叔叔3人。2017年田荣军等4人跟随枞阳县横埠籍人徐青松(化名)从事油漆工工作一年,平常徐青松只支给他们一点生活费。在2017年年底结算剩余工资时,徐青松却以资金不足为由仅支付了4人部分工钱,其余部分承诺于2018年2月15日结清,同时出具叁万柒仟元(剩余工钱)的欠条。但到了还款日期后,徐青松并没有还钱,后来他们再也联系不上徐青松。
▲铜陵市政协在枞阳县调研法律援助民生工程
田荣军等4人曾求助灵璧县的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告知其可到被告所在地申请法律援助。无奈之下,前不久,4人拨打了枞阳县12348法律服务热线,在了解其情况后,值班人员告知其可以在枞阳申请法律援助以及需要准备的申请材料。欣喜之余4人连夜从灵璧县赶往枞阳。
在审核完全部材料后,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胡煜立即指派了援助律师。考虑到4名申请人路途遥远,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决定特事特办,多次与承办律师沟通,要求律师加班为当事人准备起诉材料递交至法院立案,同时尽可能在为当事人节约时间、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办理好此案,目前该案已顺利办结。
为了让广大弱势群体投诉有门,维权有路,近年来,枞阳县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并将其作为法律层面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不论枞阳人在外地,还是外地人在枞阳,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到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法律援助服务。
援助路越铺越远。枞阳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达二三十万人,这其中,农民占了绝大多数。这部分人在外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家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大部分从事的如建筑、采掘、运输等工作危险程度高,工作强度大,加之文化水平有限、身处异地等因素,往往容易形成“易受害、难维权,一旦受伤丢了工作,全家跟着没着落”的现象。为了能够让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探索出“快速介入、依靠地方、普调结合、法外争取”的办案思路,努力为申请人提供快捷、高效、贴心的援助。在异地维权路上,“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既是每个枞阳县法律援助人长期办案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心中长久不变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信念,他们把异地维权的路越走越长,越铺越远。如今,只要哪里有家乡父老乡亲的不幸,哪里就有枞阳县法律援助人员的身影。
▲局长叶新与副局长汪忠芹在讨论研究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方案
连心桥越架越宽。“一卡在手,援助不愁。”这既是枞阳县广大受援人对“法律援助连心卡”的切身感受,也是法律援助人对广大群众的郑重承诺。为帮助申请人方便的获得法律援助,枞阳县利用各种契机发放“法律援助连心卡”、法律援助一封信和法律援助宣传单;此外,还通过入户走访告知、开通网络公布等方式向群众公开法律援助的申请方式和相关信息。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胡煜说,今年春节期间,她的手机变成了援助热线,都快打爆了,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放假不休假,对咨询群众“有问就解释到位,有求就帮助到位”。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把一项项承诺变成惠及百姓的福音,把一张张卡片变成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后援团越铸越强。每年向社会提供近千例法律援助,接待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此外,还有信访接待、走访群众、参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等工作任务。面对“事多,人少、 案多”的局面,枞阳县司法局创新举措,一方面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律师、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多办案;另一方面采取招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方式弥补办案力量。这样不仅实现了法律援助队伍的良性循环,而且有效保证了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法律援助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每年办理大量案件,为扶弱济困提供强大后盾,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弱势群体的“后援团”,正成为广大受援对象靠得住、信得过的知心人。
便民为民 让每一个求助者满意而归
这是一件法援案件,更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枞阳县麒麟镇受援人方洁(化名)是一名羸弱清瘦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照顾一名5岁的女儿,没有固定工作,日子过得省吃俭用,精神上亦是常年空虚焦虑。据她自己透露,不幸的婚姻加上生活的重担,让她常年抱着“小和尚撞钟”的心态,过一日是一日。
▲法律援助业务培训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3月份,方洁在回家的路上被傅宏(化名)骑的电动车撞伤,花去医药费数千元。面对这东挪西借的数千元债务和肇事者“实在没钱”的态度,方洁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拨通了镇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电话号码,工作人员电话中安慰她先不要着急,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并很快给她指定了承办人。
考虑到案件的实际情况 ,承办人决定采用调解的方式办理此案件。
调解现场,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没有争议,肇事者傅宏对方洁提出的赔偿要求也觉得合理,但总是愧疚地说“实在没有钱”。见肇事者是个贫困户,家庭经济也十分窘迫,虽然此次事故是其负全责,估计是真的拿不出多少钱赔偿。通过再三考虑,承办人决定与肇事者打心理战,最终在承办人的感化下,其表示愿意承担方洁要求的六成赔偿数额,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受援人的权益。
但案件办结后,承办人考虑到方洁的实际困难,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在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为其介绍了一份幼儿园的工作。
▲法律援助维权宣传
两个多月后,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在开展回访工作时,方洁表示,或许是因祸得福,因为幼儿园这份工作,不仅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每天和孩子们相处,自己的情绪、心态也变得积极、阳光起来。
“提供一例法律援助,不仅仅是维护一个人合法权益,更是托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希望;不仅仅是捍卫了一群人的尊严,更是重树了所有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任;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不仅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所需’。”枞阳县司法局副局长汪忠芹这样算法律援助的民生民心账。
民忧得到妥善解决,民心自然也就暖了。为了把这项关系困难群众的好事办好,枞阳县司法局通过扩大援助渠道、简化援助手续等一系列措施,搭建起“大援助”平台,有效保障了经济困难的公民平等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扩大援助渠道。为极大方便当事人获取法律援助资源,枞阳县除开通了法律援助热线,设立一个县法律援助中心外,还 在19 个乡镇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214个村(社区)设立了村级法律援助联系点。从构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到网上申请法律援助,枞阳县有效拓宽了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
简化援助手续。普通案件实行就近申请,由各乡镇工作站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报县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审批,再分流指派。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弱病残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申请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其经济条件。将涉及土地纠纷、婚姻家庭、劳动纠纷、社会保障、坑农害农、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与民生相关的事项,困难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事项纳入了法律援助范围,使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获得法律援助,努力做到应援尽援。
▲开展案件评查
规范援助程序。一是规范受案程序。除不需要经济审查的援助案件外,一律要求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相关材料,对于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接受清单;对于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允许申请人提出异议并采取一次性告知制度。二是规范指派手续。对于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一律由县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指派并发放指派函,把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用来帮助最需要获得援助的那部分人。三是规范结案程序。对于法律援助案件结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案件卷宗交由县法律援助中心统一整理、归档,对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援助案件还要求承办人在结案后撰写办案小结。这些程序上的规范,不仅有效提高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而且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自措施落实以来,枞阳县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明显上升了,但办案时间却更短了。
提升质量 让所办援助案件无一投诉
“我要他们付我9个月的房租。”这是某网站短视频中,一位老人对法官的哭诉。原来老人的子女不愿意承担赡养义务,无奈之下,老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去唤醒子女的良知。
没想到视频中的一幕再次出现在了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
▲上门回访受援人
两位耄耋的老夫妻请求该中心帮忙,要求子女承担赡养义务。经过接待后得知,原来两位老人膝下有7个子女,而且子女都有固定住所,稳定的收入,但是因为家庭矛盾,面对年迈的父母,却无一人愿意承担赡养义务。
面对老人的诉求,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并没有一诉了之,而是迅速与老人的7个子女取得联系,经过多次协调沟通,情理法并重,子女们的心结打开了,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而且一大家人又和好如初。
笑容重又回到两位老人的脸上。
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在简化援助手续、完善便民利民措施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切实为困难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
在案件指派上实行“点援制”和分类指派,激励办案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办案人员业务素质过硬。在民事援助案件中,全面实行“点援制”,由受援人在了解法律援助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等基础上,挑选更为自己信得过的人员担任代理人。在刑事援助案件中,实行分类受理指派,对受理的重大、疑难案件,指派具有三年以上刑事辩护执业经历的律师承办;对一般案件根据案件类型,针对性地指派熟悉相关类型案件的律师承办。
在案件办理阶段,建立常态化跟踪监督机制。案件指派后,法援中心确定专人负责跟踪办案动态。中心要求承办人员分阶段报告案件进度情况,监督承办人员在诉讼或仲裁过程中的阶段性工作,掌握案件推进情况。援助中心人员发放印有投诉电话的《法律援助廉洁告知书》,同时告知受援人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有权对承办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意见。对案件办理不及时的,马上下达督办通知,对办案不力律师事务所和个人,实行现场督导,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疑难的案件,派专人旁听庭审,全面了解承办人员庭前准备是否充分及能否严格履行受委托人的职责。
▲全县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推进会
建立对重大、疑难案件的研判和案件讨论制度。对受理的案情复杂、影响较大的个案,由局分管领导、法援中心负责人、资深律师会同案件承办者进行讨论,分析案件法律关系,理清办案思路和关键环节,确保办案质量。另外,以案件的月度考核为核心,开展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对办案单位每月一考,考核结果每月一排名,及时向县司法局党组和办案单位通报,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各办案单位,促进任务的完成。及时回访案件受援人,收集受援人和社会公众对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满意度,促进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公开信息反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推进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标准建设。严格落实《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遵守接待、受理、审查、指派、办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细化各环节的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质量考评标准体系。通过征求法院、劳动仲裁委等有关部门意见,采取案件跟踪、庭审旁听、回访受援人、抽查案卷等方式,严格把好事前审查、事中督察、事后回访三道关口,实现对援助案件的动态监督,不断提升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和服务水平。另外,加强与公检法部门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中的协作配合,实现了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
加强投诉处理和案件回访工作。认真落实《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的规定,公布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规范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工作,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法律援助中心使用《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卡》,由承办案件的仲裁员、法官、检察官评价援助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的出庭准备及意见采纳情况;安排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对结案案件的受援人进行回访,力求做到对已结案归档案件进行100%电话回访和10%的上门入户回访,询问其对案件办理结果是否满意,掌握援助案件受援人满意度和社会效果。
就这样,近年来枞阳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不断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管理,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谈到今后的工作打算时,枞阳县司法局局长叶新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工作机制,扩大法律援助工作覆盖面,提高群众知晓率,常施法律救济之举,常解维权燃眉之急,以优质服务助推枞阳科学发展。
张明余 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