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者,治之端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一年来,安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全面依法治省的安徽实践,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精神犹如一条红线,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贯穿始终。
为展现安徽全面依法治省工作的成效,本报特推出“全面依法治省·基层经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回望2018年冬天,伴随着料峭寒意而来的是春天般的希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奏响了奋进的号角。
目标引领方向。2018年12月3日,中共安徽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设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司法厅。今年4月4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法治安徽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省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主任李锦斌主持会议并讲话。目前,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下设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四个协调小组业已组建并有效运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领导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体系逐步形成。
目标汇聚力量。全面依法治省是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推进。一年来,省委强化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使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在“统”上更有高度、“行”上更有力度,不断把新时代法治安徽建设推向前行。
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夯实善治基石
告别“电梯惊魂”,通过立法为居民搭乘电梯系好“安全带”。《芜湖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虽然只有7章35条,却把一部电梯从“上岗到退休”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进来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人为本、立法为民,这是安徽立法工作最鲜明的时代品格。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做好新时代立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2018年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中共安徽省委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2018—2022年)》,提出37项省委党内法规重点制定项目,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设置了“指南针”。将备案审查工作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全覆盖,2018年共审查各市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党组(党委)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1600余件。
坚持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把握立法主动权。近日提请审议的《安徽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草案)》是省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成立后的首个自主立法项目。社会建设工委会同省总工会,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大量工作,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宿州市在地方立法工作中把改善和促进群众的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宿州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中,将饮用水水源地的确定单独列为一章,以解决当地水源地单一的问题。
行政立法按照“立得住、行得通、用得好”的要求,突出精准立法、精细立法。“‘九龙治水’难以治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病症,各管一块的效果不佳。”“无障碍设施不是‘花架子’,验收环节应当组织残疾人等群体进行体验……”《安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草案送审稿)》在征求意见阶段,省司法厅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斧正每一个词句、厘清每一章条文逻辑、确保每一处内容准确无误,积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智慧结晶”,《办法》草案送审稿被“绣花般”从前至后细细地“绣”了一遍,也“滤”了一遍。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你的执照办好了。”近日,在金寨县行政审批局,某食品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詹某感受到了政务服务“提速”。2015年他曾在当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那一次经过了15天的等待,而这一次只隔了一个工作日,他就拿到了崭新的营业执照。
小印章连着大改革。2018年以来,金寨县、界首市、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相继进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越到关键时期,越要鼓足勇气。我省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2018年再精简权力事项107项,实现省级权力事项全国最少;51个省直部门精简6100项申请材料,审批流程和审批资料不断“瘦身”,实现审批事项全国最少。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级网上可办事项达96.14%,企业注册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打造“皖事通”移动端口政务服务,567项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
依法决策是依法行政的起点。我省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出台的法定程序。蚌埠市针对重大复杂决策事项“量身定做”《提前介入法律意见函》,确保政府决策“不返工”。
今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为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树立了坐标、划定了红线。
当前,我省正积极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努力打造示范样板。7月17日,省长李国英主持召开省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听取《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贯彻落实情况。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出台法治政府建设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察清单,严格清单管理,确保各项任务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平正义
9月19日,夏某涉嫌故意杀人、强奸、侮辱尸体上诉一案,在省高级法院进行不公开开庭审理。作为此起案件的承办人,二级大检察官、省检察院检察长薛江武出席二审法庭,依法履行职务。二级大法官、省高院院长董开军担任审判长。大检察官和大法官同时出庭履行检察、审判职责,这在我省尚属首次。
“入额必办案”是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司法体制改革中,我省着力构建以法官、检察官为核心,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分工协作的司法团队,科学配置司法人力资源。全省法院组建新型审判团队1668个,专业法官会议465个;全省检察院实行独任检察官或检察官办案组形式,组建办案组织3271个。
公安改革、司法行政改革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我省公安机关推广主办侦查员制度和现场分级分类勘查机制改革,推进以派出所为中心的实战化勤务模式,建立健全扁平化实战化的指挥调度机制,推动新时代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司法行政改革试点任务,探索构建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体系、创新统一基本戒毒模式、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改革,继续开展律师调解工作和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圆满完成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和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设立全省首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
实施“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推进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发扬“枫桥经验”总结“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近年来,在我省司法领域,“改革”二字高频率出现,亮点多多,引人关注。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全民守法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5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市直单位专题述法评议会议在安庆举行。安庆市委办公室、市公安局、市城管局等10余家单位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述法。评议会议通过“安庆之声”“安庆政法”“安庆普法”微博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并向全社会开通网络投票渠道,引起广泛关注。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应当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在宣城市,机关干部“阳历年开年学法,农历年开年考法”已经成为惯例,有效促进了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得到提高。
百姓的获得感是法治建设的不竭动力。8月15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了9件法治实事,桩桩件件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法治热点难点。其中,开展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司法专项督察活动就是为了让百姓安心就餐、放心用药。督察全程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暗访突查各类食药单位场所40余家,访谈干部群众近百人。事后,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召开反馈会。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姚玉舟,副省长王翠凤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集中通报了督察情况,通报对发现的问题点名道姓,直指问题要害,直面问题根源,彰显了对相关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与决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号角,当前,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深入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起来,努力通过依法推进、政策创新、制度设计,争取在解决民生诉求、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让群众在法治建设中获得实惠,进一步提升法治安徽建设群众满意度。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刘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