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集约,打破常规,重塑组团模式,再造执行流程。2019年8月以来,全省法院执行队伍焕发新的活力,为2020年全省法院“江淮风暴”执行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组建新型团队提升执行质效
2019年8月,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执行团队的组建及办案流程的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强化对全省法院执行团队建设工作指导。依据《指引》,全省各级法院创新执行团队组建模式,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改变执行实施案件“一人包案到底”或“团队包案到底”的传统办案方式,建立分段式、集约化、专业化的新型执行团队。
2020年初,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获得全省法院执行团队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9年,该院在原“三位一体”执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组建了执行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快执团队、普执一组、普执二组、终本信访接待团队6个团队,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执行局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准、定工作量,完成了执行工作流程再造。执行服务中心集约化处理执行事务,包括立案、送达、初次接待、网络查控、传统查控工作;针对10万元以下小标的额案件及其他快执团队案件,贯彻“一次有效执行”思路,一次性将强制措施运用到位;财产处置集中管理,有效化解和避免案件超期未结,最终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执行办案质效稳步提升。
淮北市烈山区人民法院通过内部挖潜整合方式,积极探索构建“执行团队+分段执行”模式,通过“五个结合”推进执行团队建设,其中事务团队与执行指挥中心相结合,合理分工与适时调整人员相结合,繁简分流与类案专人办理相结合,终本团队与执行信访接待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执行质效。
强措施强行动强化攻坚成果
4月1日,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蚌埠市公安局下发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法院查控被执行人财产和打击拒执犯罪行为工作机制。根据实施细则,蚌埠全市法院因执行案件需要,可以商请公安机关对被执行人采取布控措施。对法院已决定拘留的被执行人,可以提交至情报平台,由公安机关协助查控。法院可向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商请协助查封、扣押被执行人、被申请人、被告的车辆,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协助……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关键时刻,蚌埠法院用实强制措施,加大查控被执行人和打击拒执犯罪力度。
4月13日,在执行立案后,巢湖市人民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丁某某的银行账户进行了查控,冻结其账户中的1400万元,同时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其高消费。丁某某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且账户被冻结后,无法办理贷款业务,不能乘坐飞机、高铁和高消费,出行、生活等均受到一定限制。在网络冻结和失信名单的双重压力下,丁某某主动联系执行法官,表示愿意履行义务,并于5月13日将全部款项一次性还清。巢湖法院用好用足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保全和纳入失信、罚款、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有效震慑被执行人,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
依据推进年部署,今年开始,省高院将每半年组织一次全省法院执行集中统一行动,每次行动持续两个月,针对涉黑恶财产刑、涉民营企业、民生、金融、特殊主体以及长期未结、系列关联等疑难复杂案件,开展执行统一行动。同时要求全省三级法院突出执行强制性,加大对拒绝报告、虚假报告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报告财产、拒不移交指定车辆、拒不腾退涉案房屋、土地等情形的惩戒力度,及时启动罚款、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加大通过自诉方式追究被执行人拒执犯罪责任的力度。
深化联动机制开展执源治理
因疫情影响,滁州市两级法院转变办案模式,把执行主战场从“线下”转到“线上”。执行法官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移动执行 APP等线上手段,对当事人主动开展约谈、执行和解、案款发放等工作,进行网上冻结、扣划,网络拍卖,最大限度实现“云端执行”不掉线。
信息化的深度运用,大大提高了法院执行工作效率。据悉,今年我省法院将持续深化执行信息化工作,推进与不动产部门联动以及全省不动产登记系统与法院系统信息共享,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法院,提高对涉案不动产的查询、查封效率。
在宣城,两级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将面临最严联合惩戒。根据该市《完善联合机制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将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限制入党、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限制入伍、禁止参评文明单位、道德模范、限制购买不动产及国有产权交易……所有惩戒举措均落实到具体配合单位。
目前,全省法院还在开展执源治理工作,通过内部联动治理实现执行案件数量明显减少,外部联动治理实现自动履行生效判决的正向激励,提升生效判决自动履行率。同时创新人民陪审员、律师参与执行制度等。通过聚焦十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巩固“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成果,持续推进执行长效机制建设,保持执行办案质效高水平运行,促进我省法院执行工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更高目标迈进。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唐欢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