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赶巴扎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5-22 09:12:36

□王新宇

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在南疆地区通常每个乡镇都有巴扎。每周大都一次的赶巴扎对南疆各族群众可谓盛大。这里是农牧产品的集散地,也是民族风情的展示场。

南疆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卡拉昆仑山北麓,到处可见浩瀚沙漠、广袤戈壁,天气晴好,即便在和田市区,选一高层楼房,亦能看见远处昆仑山的雪岭。由于终年少雨,无论城乡,随时可见风逐沙尘的景象。初到和田,经常出门戴一口罩。上街、下乡有时匆忙就忘了口罩,日子一长,渐渐地习惯了那细微沙尘从脸上滑落的丝滑,口罩就丢在一边。

这唯一一次赶的巴扎名为吐沙拉,是和田市吐沙拉乡的中心所在。因和田城市的发展,如今已改为街道,和城区融为一体,但当地的各族群众仍然难改习惯,每周四下午照旧带着家禽、蔬菜、手工艺品等赶巴扎,买回去一周所需的青菜、馕等生活用品。当然大多数人也会在巴扎美美地吃上一顿。巴扎位于和田市郊,每次从皮山返回指挥部驻地都要经过。巴扎因在主路的一侧,且隐居在临街门面的背后,一直不知道。直到一个春日的下午,路过时见到成群结队的大人孩子横穿马路,询问开车师傅,才知是吐沙拉乡巴扎的所在。

和其他地方一样,吐沙拉巴扎大部分时间是寂寞的,尽管距离市区不远。乡亲们习惯了周四下午的热闹,平时不会光顾。那些固定的门面摊位也就很少营业。且周围不远处就是核桃林和高低参差的民居,平时更显寂寞。这种寂寞等来的是盛大的热闹。周四,下午四点开始,这个沉寂了一周的古老集市开始热闹起来,四邻八乡的农牧民扶老携幼朝这里聚拢。

随着人群走进巴扎,一川沙尘飞扬中的人群如同暴雨初歇的河流,无序而拥挤地缓缓流动。两边挤满了卖自家青菜和手工织物的维吾尔族乡亲,还有卖鸽子的,以及馕坑等当地群众生活用品,见到我们极自然地报以微笑。其间,有卖各种花草的,也有南疆特有的维吾尔族女孩用来描眉化妆的植物;更有把西瓜切成一块块的叫卖,在沙尘中那西瓜红得耀眼。一两户烤肉的正在生火;一处卖冰水的, 一个硕大的红色塑料盆中放一巨冰,一块木板横在盆上,其上放一排小碗,摊主维吾尔族老汉不停地用勺子搅拌盆中艳艳的冰水,不时有人过来一元一碗,立着,咕咚咕咚喝下去,走人。我也要了一碗,那水里满是类似果蔬渣滓的东西,老汉说是特别料理,祖传秘方,有清心明目的作用。太冰,一碗实在喝不下去,喝下两口就放在木板上。

分明有熟稔的烤肉香味,但一条街走到尾,也没见长龙一样的烤肉、烤蛋、烤包子的摊点实在是无法理解。在南疆地区的巴扎,没有烤肉和烤蛋是不可思议的。就在犹豫的时候,见许多人从一窄窄的巷道拥挤出入,于是就跟着人流走进去。眼前豁然开朗,阔大的帆布棚下是分类鲜明的服装、五金以及当地香料、化妆品的集中区。一位自称来自巴基斯坦的摊主在卖各种香料、女士用的眉笔和各种化妆品。因语言不通,就在手上写价码数字和顾客讨价还价。在一个维吾尔族老汉的摊位前,亦挤满了人,卖的是当地的小手工艺品和南疆特有的维吾尔族女士化妆用品。两个孩子在摊后玩耍,见到我举起手机拍照,其中大点的女孩就自然地用手拢一拢头发,摆出极可爱的模样。

维吾尔族女孩爱美的心尤甚,极爱照相,下乡的途中如遇见一群孩子,只要举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她们就会立马进入状态,摆出可爱的姿势,绽放出笑脸。

暮春,南疆沙尘肆虐的季节,不时有风卷起沙尘,在这样拥挤狭窄的巷道中阵阵的,一会猛烈一会绵柔,但食客们不以为然,那集体海吃的场景,如同家乡的宴席,竟也引起我们饥饿的感觉。不能少的还有一排坐在地上卖酸奶的维吾尔族大妈,这酸奶据说是最新鲜的。我曾经在别处买过一碗,入口极酸,能让你五官挪位。禁不住诱惑,再次4元钱买了一碗酸奶,有经验地问老人要糖。老人从怀中摸出一皱巴巴的塑料袋,内有晶莹剔透的白糖,放了两勺,再入口酸甜适宜,别有一番滋味。也有当地人过来,买几碗,回去拌糖或蜂蜜后食用。

一周一次的巴扎,是附近各族群众采买一周所需的时间节点,也是交易各种谷物、水果、家庭手工制品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能放置许久的馕,几乎每人走出巴扎手里都拎着沉甸甸的一大塑料袋。满足了肠胃,买齐了一周全家人的吃喝,不急不躁,结伴缓缓地走着。这份悠然和满足令人羡慕。

当地有一个说法:一位维吾尔族老汉坐在毛驴板车上去巴扎。上车时怀抱赶驴的鞭子,晒着暖暖的阳光(和田常年少雨,在沙尘飞扬的路面上砸出几个雨点就算下了场雨,故阳光的日子充足)睡去。到了巴扎,老人醒来买一摞烤馕,然后上车复又睡去,那驴就哒哒地回家了。这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一说新疆的大,路远;一说当地人生活的恬淡。而我以为则是巴扎对当地人的重要性,即便是驴子也熟悉巴扎的路,有老马的本领。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赶集的光景,那份烟火和拥挤至今不能忘怀。但现在集市已面目全非,超市取代了那些门脸古旧的小商店,蔬菜、禽蛋进超市,街道南尽头谷河大桥下说大鼓书的艺人不知何时绝了踪迹,买的卖的都行色匆匆,没有了往日的那份从容和悠闲。

乡村街市,承载了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农家的艰辛和希望,更维系了一个地方的血脉接续。

走出巴扎,夕阳已晚。回望依旧是升腾的热闹,人流来去,在闹市的边缘,给人以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样的巴扎还会存在多久呢,想来黯然。这凝聚着南疆风情的古老场所,有一天终将走入记忆。

想到此,不免回头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