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6-18 09:28:01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大到房产交易、公司设立,小到针头线脑交易、物业费交纳……作为新中国条文最多的一部法律,1260个法条分别对应着每一个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斌和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副教授、党委党校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甘守义,就这本社会百科全书是如何回应社会热点,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行了解读。

《民法典》具有里程碑意义

“制定一部属于中国人的《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中国进入新时代最鲜明标志。”谈及《民法典》的意义,甘守义认为,《民法典》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过程是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生动实践。吕斌看来,人格权独立成篇便是有力的佐证,改变了传统民法存在“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民利益放在至高的位置。

伟大时代才能诞生伟大法典。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伟大历史节点上,饱含着14亿中国人意愿、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粹、凝聚着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民法典》的颁布,不仅为全体社会成员干事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界碑。

写满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全方位保护民事权利、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民法典》处处彰显着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谈及《民法典》与百姓关系,吕斌告诉记者,《民法典》就是一部写满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对国家依法治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针对近些年出现的以房养老的热点话题,《民法典》在用益物权部分,专章规定居住权,明确居住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既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又有助于为老年人以房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挑战,《民法典》提出更严格的保护法条,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且要符合一定条件,从而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起到积极作用。

再如,近年来“P2P理财”“校园贷”“套路贷”等乱象频发,往往伴随暴力催收,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焦点的高利贷问题。《民法典》新增“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条文,将禁止高利贷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显示了国家打击高利贷、维护民众合法权益的决心,更是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律不是冷冰冰,而是在理性中贯穿着温情,在规则间传递价值。在采访中,甘守义表示,翻开《民法典》,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法治需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法典灵魂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甘守义告诉记者,《民法典》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吕斌看来,《民法典》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鲜明的轴线贯穿始终,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外化于法律规范,内化于人民心中,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提供了基本规则和价值遵循。例如增加“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规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婚姻家庭中的引领导向作用。增加协议离婚冷静期制度,激发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心,引导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

《民法典》所彰显的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信、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聚的价值观念高度契合,是最能反映国人对核心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让文本上的《民法典》活起来、落下去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尊重法律、敬畏规则。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吕斌认为,让纸面上的权利义务规范变成现实中的行为规则,不仅要宣传《民法典》的知识,更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宣传教育,让民法典走到百姓身边、走进他们心里,使百姓能直观、通俗易懂、耳闻目睹地接受教育,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让老百姓认识到民法是民事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活动的指路明灯,就像新华字典普及文化作用一样,《民法典》如能每家一部,将对普法教育产生积极作为。

谈及如何让文本上的《民法典》活起来、落下去,甘守义提出,各级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做好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表率的同时,要从人民群众的期待需求出发,创新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社交平台,积极运用图解、动漫、H5、短视频等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以形象化、可视化、融合化的接地气表达的融媒体产品,从而有效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不断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李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