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脱贫攻坚,党心所指、民心所向。近年来,省司法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选实驻村队伍、压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付出百倍努力,下足“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做好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厅机关和厅属单位帮扶的7个贫困村均已出列,2019年在省直单位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脱贫1954户4723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30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站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关口,回望来时路上的奋斗,安徽司法行政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了记录展现省司法厅扶贫工作成果,《司法连线》特别推出《安徽司法行政扶贫印记》专栏,用连续两期的图文内容,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驻村扶贫队苦干实干的日常,讲述生动鲜活的扶贫故事,感受贫困户告别穷日子迎来新生活的喜悦。本期带您走进省司法厅驻砀山县良梨村扶贫工作队、驻萧县马庄村扶贫工作队、驻萧县河头村扶贫工作队的驻村一线。
雨后,砀山县良梨村内的梨树,更显青翠欲滴。其中一棵3年前被台风刮倒的梨树尤为显眼。它不见凋亡,反倒在人们的呵护下枝繁叶茂,今年还长出了脆嫩的小梨子。这株梨树展现出来的蓬勃生机,与它扎根的这方土地一样,迎来了美丽蝶变。
这样的惊喜,在省司法厅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发展特色产业、凝聚党建力量、植入法治基因……每一个贫困村出列、每一个贫困户脱贫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唯有全力以赴,才能拔出穷根播种希望。
A 科学规划做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底子清才能思路明,科学的规划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而规划一定要立足村情实际。省司法厅党委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了解民情民意、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帮扶村实际,定期召开部署会、推进会、培训会、调度会和总结会,严格落实“单位包面、工作队包村、干部包户”责任机制。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坚持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查推动,分管副厅长张国安坚持工作指导在一线、帮带干部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其他领导坚持每年现场帮扶不少于两次,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手把手扶持。
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到萧县河头村看望贫困户。
良梨村是砀山酥梨的重要产地,守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却没有把资源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无奈顶着贫困村的帽子。省司法厅派驻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分析了致贫原因,琢磨着如何打响酥梨这张金字招牌。随着一次次深入调研、一次次走村入户、一次次促膝谈心,做好“梨产业+文化+旅游”的蓝图逐渐成型。2017年9月,工作队协助良梨镇成功申报成为宿州市唯一的省级特色小镇——酥梨小镇。坐拥千亩百年老梨园的良梨村,注入了新活力。社会资本蜂拥而入,文化馆、民宿、酒店拔地而起,一个焕然一新的美丽乡村惊艳亮相。当年底,良梨村就高质量完成贫困村出列任务,并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谋好篇、布好局、开好头。此后,良梨村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变化,年年上一个新台阶。2018年,入选100个中国特色村庄;2019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国家森林乡村。
一个个穷帽子被扔掉,一颗颗感恩之心火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良梨村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同时,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明素质。据统计,3年来,年均为贫困户开发了100个保洁员就业岗位,不少贫困户实现了就近创业就业、家门口赚钱。
萧县马庄村自打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村容村貌村风民风也发生了大变样。曾经,这是一个“没有看相”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然而,近年来,马庄村却落户了众多企业,兴起了很多个体工商户。
省律师协会为砀山县良梨村援建的法治广场。
村口的扶贫工厂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消防器材厂,占地4000多平方米,务工贫困群众达20多人,产品销往周边十多个城市。然而在两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这个厂只是村民徐伟自家院内的作坊,占地不过200平方米。2017年4月,省司法厅派驻扶贫工作队到村后,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这个作坊,敏锐捕捉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便动员徐伟迁建工厂,并帮助筹集40万元资金扩大车间和生产规模。工作队跑前跑后,帮企业办理手续,联系业务,促成企业升级换代。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一年后,该企业产值就翻了好几倍。
萧县河头村新建的1000吨储存冷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才能让扶贫效果更巩固。鉴于马庄村的民营企业都处于手工作坊式的初级阶段,发展后劲不足,2019年4月,工作队组织筹备马庄企业联合会,33家企业达成发起成立联合会意向。同年5月,萧县工商联、县民政局先后批复同意成立萧县马庄企业联合会,县委组织部就成立企业联合会党组织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当年8月1日,联合会正式成立,这是我省首个村级企业联合会,也是全国工商联的团体会员,受到各级工商联的广泛关注和称赞。联合会成立后,除帮助会员企业拓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融资、销售渠道外,还在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社会公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B 用心用情做造福群众的“贴心人”
“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我这几年日子比以前好过了……”“我都85岁了,不是党的好政策,哪有这生活!”“我是上了岁数,别的都记不很清,就记得工作队他们常来看我。”2019年3月14日上午,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率厅机关相关处室人员,到定点帮扶村萧县河头村看望驻村选派干部,走访慰问单位包保的贫困户,开展扶贫工作调研。
砀山县良梨村的酥梨喜获丰收。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在河头村,姜明每到一户,都听到贫困户言语中道不尽的感谢。走访中,姜明一行不仅查看贫困户锅灶米油基本生活保障以及身体状况,还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并向葛秀华、王美兰和杨瑞莲等3户家庭送上帮扶慰问金,叮嘱他们好好保重身体。姜明一行还来到河头村的生态环保特色产业基地,与村种植大户、脱贫致富带头人、村民沟通交谈。
问冷暖,保生活之基。近年来,省司法厅相关领导、相关处室人员以及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用脚板把贫困户走成“亲戚”,用真情温暖百姓心窝,用实绩点亮脱贫梦想。贫困户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腰包越来越鼓。工作队驻村前,马庄村2016年的村集体收入2万元,2019年达32万元。截至目前,该村未脱贫户只余13户17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0.29%。河头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流转土地600多亩,仅此一项,为村集体带来年收益16万余元,并且带动13名贫困劳动力长期在家门口务工,还为300多名贫困劳动力短期务工增收提供保障。今年,工作队帮助河头村争取政策投资220余万元建设的1000吨冷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赁费10多万元,解决了14名贫困劳动力务工增收。
省司法厅驻萧县马庄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焦凤军开展“面对面说扶贫”活动。
短板加快补齐。马庄村12个自然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水泥路总里程达47.2公里,当地群众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安装路灯150盏,手机信号、宽带、数字电视全村覆盖。安装100多眼机井,彻底解决马庄村几十年没有解决的农业缺水难题。河头村帮助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和“六改一增”(改院、改厨、改厕、改门窗、改墙面或地面、改照明灯、增添或更新简单家具),改善了生活环境。
保障网越织越密。马庄村境内的王台小学扩建400平方米,马庄小学新建1968平方米教学楼,两校均建成学生食堂。另外,建立保安员队伍,每个自然村配备1名保安员,做好巡逻联防。河头村把培育致富带头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安排致富带头人外出培训,增强致富带富技能,树立引导示范作用。一名扶贫小组长被宿州市树立为“优秀创富带头人”,并获得“五四青年奖章”,有效激发农民带头致富的积极性。
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新乡村,释放出“磁场效应”,吸引着游子返乡创业就业。省司法厅驻良梨村扶贫工作队经常和能人、乡贤联系沟通,听取意见建议,提升乡贤在村庄发展的参与度。以梨花庄园农家乐和梨苑铭居为代表的一批餐饮、住宿项目均为乡贤投资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这些能人、乡贤致富不忘乡亲,资助家乡建设,以实际行动弘扬了反哺桑梓、温暖故土的好风尚。
省司法厅驻萧县河头村工作队为留守儿童捐赠衣物。
最近,萧县马庄村又新增了不少新企业。其中,安徽路邦建筑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永炫电气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益灿食品有限公司、萧县龙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是原本出去赚钱的村民回乡创办的,马庄村正逐渐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业回创的“雁归效应”。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司法厅驻村扶贫工作队迅速行动,不等不靠,坚持把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努力交出两张合格答卷。
在良梨村,贫困户郭某老两口都已90多岁,还要照顾50岁精神残疾的儿子,生活较为困难。扶贫工作队多次到家中看望慰问,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赠送慰问金,帮助购买生活用品,送上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资,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樊某一家是2019年新识别的贫困户,家有4口人,妻子患有大病,生活困难。由于樊某缺少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家里3.2亩林地生产的酥梨、桃子品相不佳没有销路。工作队帮助樊某申请了2020年果树产业扶贫政策,让其既享受到了资金补助,又获得农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为以后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收入打下基础。目前全村162户贫困户享受了产业扶贫政策,603户7142亩果树参保果树保险,让果农扩大生产有了托底保障。
在马庄村,扶贫工厂肩负着20多个困难村民的就业和村集体经济重要来源的重担。2020年春节后,受疫情影响,企业处在停工状态。扶贫工作队多次前往企业走访,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摸排工人家庭成员往来情况,做好车间消毒等工作,同时联系乡政府,帮助企业申请复工。2月20日上午,工厂获得复工批准。
C 凸显职能做法治基因的“播种人”
2019年10月24日下午,马庄村部里,上演一曲梆子戏《墙头记》。台上,演绎的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子女不孝老来难;台下,村里的老人看得义愤填膺。演出之前,扶贫工作队找准时机,宣传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植入法律“基因”,注入法治“元素”,为贫困群众构筑法治“守护墙”。这是省司法厅派驻扶贫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大特色。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扶贫工作队健全贫困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法律扶贫与脱贫收官“同频共振”。
省司法厅驻萧县马庄村扶贫工作队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村,现场指导扶贫产业发展。
在良梨村,扶贫工作队将法治元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先后建设4座法治广场和法治公园,开设法治宣传栏18块,会同县司法局经常性开展普法宣传,培训村民身边的法治宣传员,主动提供法律服务,让群众方便找法、主动找法,在完成贫困村“村出列、户脱贫”任务的同时,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马庄村,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定分止争、维护稳定的作用,指导村“两委”干部和小组长做好调解工作。先后成功化解耕地、宅基地等复杂纠纷20多起,其中一起纠纷,队员们不厌其烦先后调解10次,直至双方握手言和。调解中,队员们采取查阅原始档案、走访见证人、实地丈量面积、背靠背解心结、面对面促和解等方法,赢得村民交口称赞,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省司法厅驻萧县马庄村工作队到农户家中征询扶贫工作建议。
在河头村,扶贫工作队积极推进爱心公益超市建设,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引导贫困群众从过去“等着政策送小康”逐渐转变为“自己实干奔小康”,调动他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志气。同时,拉近了扶贫工作队、村干部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距离,为推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夯实了群众基础。
法治护航让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省司法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驻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既建设过硬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又打造永不离开的扶贫工作队,在学习上帮助、思想上引领、能力上锻炼、工作上支持,全面提升“领头雁”能力素质。省司法厅驻萧县马庄村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焦凤军被评为“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决战决胜已经箭在弦上,时间紧迫犹如战鼓催征。省司法厅及派驻扶贫工作队将继续保持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战绩,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尽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