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湿地公园里的庄台人家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02 09:25:51


 

5月26日,难得的晴好天气。走近“千里淮河第一闸”——阜南县王家坝大闸,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联通着远近庄台。大堤内外,垂柳拂风,绿野铺展;湖面星列,碧荷盈目,时见一两只白鹭翩翩翔飞。

这里曾是洪涝肆虐的悲情之地,也是撼动人心的王家坝精神诞生地。“淮水长,驴儿摇铃响叮当。背上驮的是干粮,老少妇幼上高岗......”这首《淮水谣》,是上了年纪的王家坝人对洪灾的心酸记忆。据记载,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成以来,先后12个年份15次开闸蓄洪。每次蓄洪,村民们都遭受一次清洗,房倒屋塌,田园荒芜。群众一次次变得一穷二白,一次次在这样的基础上艰辛起步。

然而,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上,当地党委政府攻坚克难,精准施策,引领群众走上了生态和谐、科学发展的致富路,昔日“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的贫窘之地,变成了现在的湿地公园。

在王家坝村,贫困户张敏家。不大的院落收拾得井然有序,厨房、卧室、客厅、储藏间干净整洁,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张敏的丈夫患病去世,和儿子媳妇一起生活,而张敏自己也常年痼疾缠身。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这个积贫积弱的家庭迎来新生。得益于政府的光伏扶贫项目,张敏每月有250元的收入;二类低保每月有340元的收入;村两委考虑到张敏家的实际困难,为她提供了一份公益岗位,村庄保洁,每月村里工资加上镇政府补贴有1000多元。

张敏在家带孙子孙女,儿子在外务工。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儿媳妇没有出门打工,在县城学驾驶。这个家庭在长时间的贫困之后,拥有了致富的希望。

村民刘贯友的爱人王玲刚刚卖毛豆回来,在门口的洗脸盆内洗去一脸的汗水。王玲说,丈夫刘贯友和儿子在外打工,女儿生来残疾,家庭因为这个残疾的女儿成为贫困户。今年雨水不大,毛豆收成不错,价格还行,王玲一脸的欣慰。刘家不仅享受光伏收益、低保,务工收入和两亩多的毛豆是这个家庭脱贫的关键。针对王家坝是蓄洪区的不利因素,镇党委政府提出适应性农业概念,号召村民错开汛期,种植香葱和毛豆等蔬菜,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产生了品牌效益。

王家坝镇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综合施策,按照产业精准到户、设施精准到村、保障精准到人的思路,传统中药材、芡鱼共养、稻虾共养,箱包厂、服装厂、家庭农场,以产业促就业,以增收稳脱贫;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智力扶贫、民生兜底,带领贫困农户走上致富路。截至2020年6月10日,全镇未脱贫仅44户123人,贫困发生率0.36%。

“房前屋后有菜园、果树,是我多年来的生活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李郢村郑台子的王少侠站在自家三层楼房后的菜园里兴奋地说。王家的三层楼房,自家居住富余,借湿地公园经营起了民宿。楼房后面是王少侠多年渴望的菜园。香葱、毛豆、西红柿,柿树、梨树,垄畦分明,高低有致。像王少侠一样,富裕后的村民过上了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活。

乘势而为,脱贫攻坚的同时,王家坝镇党委政府借湿地公园建设的契机,利用居民庄台集中居住的有利条件,一体谋划村镇精神文明建设,为群众的小康生活增添更丰富的内涵、更持久的精神动力。

该镇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统筹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各村分别制定了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村规民约,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广大村民自觉维护公序良俗、公共道德和农村社会秩序的文明意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户为抓手、以村为基础、以镇为龙头,不断培育和弘扬良好家风社风。评选表彰王家坝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带动引领村风民风向上向善,着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

实现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产业、壮大富民产业、保障改善民生,今日王家坝镇处处涌动着走向小康生活、创造美好未来的热潮,丰盈着王家坝精神。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王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