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结对帮扶心贴心 精准施策手把手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09 09:17:56

编者按

脱贫攻坚,党心所指、民心所向。近年来,省司法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选实驻村队伍、压实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付出百倍努力,下足“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做好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厅机关和厅属单位帮扶的7个贫困村均已出列,2019年在省直单位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脱贫1954户4723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30万元。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站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关口,回望来时路上的奋斗,安徽司法行政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为了记录展现省司法厅扶贫工作成果,《司法连线》特别推出《安徽司法行政扶贫印记》特别报道,用连续两期的图文内容,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驻村扶贫队苦干实干的日常,讲述生动鲜活的扶贫故事,感受贫困户告别穷日子迎来新生活的喜悦。本期带您走进省监狱管理局驻临泉县钟陶营村扶贫工作队、皖中集团驻太和县田庄村扶贫工作队、省戒毒管理局(华强集团)驻界首市饶吕村扶贫工作队、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驻临泉县前于庄村扶贫工作队的驻村一线。

A 党建增活力 脱贫添动力

在钟陶营村一处不起眼的农房门口,挂着一面“安徽省监狱管理局驻钟陶营村扶贫工作队”的牌子,这是扶贫工作队居住的地方。

▲省监狱管理局在钟陶营村帮扶修建的公园。

“我们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牌子挂出来,让村民知道我们在这里,有事能找到我们。”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国乐说,牌子挂上没多久,就有村民来反映精准识别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逐户调查,走访了全村247户贫困户,还走访了大部分非贫困户,最后清退2户原贫困户、新识别贫困户2户9人。在走访中,工作队发现79岁的非贫困户陶志英,丈夫多年前去世,几个儿女家又遭遇意外,只能依靠邻居接济,勉强解决温饱,工作队立即送去米、油等生活物资,先解决燃眉之急,再按照程序纳入救助。

▲6月29日至30日,省监狱管理局邀请了省农科院研究员赴扶贫点讲授甘薯、大豆栽培管理技术。

针对村两委中少数人员对脱贫攻坚干劲不足的状态,驻村扶贫工作队确定了每月10号是党员活动日,定期给村党员上党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系列讲话,并发动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凝聚力量,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界首市饶吕村曾经也顶着“软弱涣散村”的帽子。驻村扶贫工作队来了后,从提高全体村民“弱鸟先飞”意识、树立“滴水石穿”精神着手,紧盯党建工作不放松。为4个自然村的“党小组之家”第一时间挂上党旗,添置了办公用品和党史书籍,激发党员参与村级各项管理事务和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段楼党支部老党员段培田感慨地说:“‘党小组之家’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在这里我又重新认识到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依然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2019年4月,饶吕村党总支被界首市委组织部授予四星级基层标准化党组织。

▲5月21日上午,皖中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在田间与村民一起收获土豆。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青川 摄

党建引领促脱贫,凝心聚力共攻坚。由于郑阜高铁界首南站落建饶吕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接到整村拆迁的任务。面对如山的压力,队员们和村干部深入群众中去宣传拆迁政策,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力量,顺利推动饶吕、吕楼、段楼3个自然村1245户全部签订拆迁协议,实现零上访。

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村“两委”没有实际行动,就算给出再多的承诺,也得不到群众的信服。太和县田庄村有11个自然村,1105户、4736人,耕地面积5197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业、外出务工。“人多地少是致贫原因之一,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也是制约因素。”皖中集团驻田庄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贾廷坤深入调研后,指出问题所在。

▲5月21日下午,皖中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贾廷坤打电话为农产品找销路。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张青川 摄

抓住“牛鼻子”,找到“好方子”,闯出“新路子”。工作队一方面抓紧帮助村党总支建章立制,将每周例会、“三会一课”制度化、严肃化,并发展了一批年轻的党员。另一方面,队员们和村里党员一起下工地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干得灰头土脸,换来村容村貌大变样——原本的泥巴路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太阳能路灯装了起来照亮了村民夜里的回家路,蚊虫滋生的杂树林摇身一变成了文体广场……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对组织的信心,要靠一件件实事好事累积。”贾廷坤说。

B 激活“造血”细胞 疏通“活血”脉络

走在钟陶营村的田间路上,一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红芋地里,茎叶已经悄悄“钻”出了地面,长势喜人。天仪玖养殖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钟高兴地说:“这在以前,流转这么大面积的土地,想也不敢想。”老钟在该村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450亩。老钟说,以前村里都是泥巴路,种出来的农作物拉不出去,一下雨就得烂在地里,更别说销路了。“前几年有个客商想来流转土地,到村里转了一圈,摇摇头就走了。”

▲省戒毒管理局(华强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村民家走访。

为什么村里不能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种植?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认真分析,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另一方面,村民不懂行情和技术,农产品没销路,土地流转风险大。

从“输血”到“造血”,必须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立项和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通过努力,省监狱管理局投资400万元,打通了村里连接省道的交通瓶颈。同时,通过省监狱管理局采购、农场线上销售等方式,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8年帮助贫困户销售土豆、粉丝、红薯等农产品近220万元。2019年,天仪玖养殖服务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了产业扶贫合同,通过统一供种、集中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的方式,鼓励村民种植优质红芋300余亩、土豆200亩,并申请注册“谷河湾”商标,打造特色产业。

▲省戒毒管理局(华强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韩承忠的老伴与村里的孩子们做游戏。

思路一活天地宽。现代农业的萌芽,给钟陶营村疏通了“活血”脉络。老钟告诉记者,刚开始合作社请外面的技术专家来指导怎么种红芋、晾粉丝,社员们的第一反应都是:种红芋、晾粉丝还不简单吗?花那个冤枉钱干啥?“但专家来指导就是不一样,社员们现在感到传统的种植、生产方式落了。”“提升农产品质量、注册品牌、网络销售,即使我们扶贫工作结束,村里的农业依然能快速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陈国乐欣慰地说。

要想拔掉穷根,就得选准路子。为此,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警院)在确定对口帮扶村后,警院党委专门前往省司法厅帮扶点砀山县良梨村考察学习脱贫先进经验,并与临泉县主管和分管同志、老集镇党委有关同志召开座谈会,探讨前于庄村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协商如何解决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少规模化经济实体、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也积极参加各项扶贫专项培训,汲取经验。

时值临泉县打造“中原牧场”项目,驻村工作队敏锐捕捉到当地发展牛羊产业的优势,并争取到警院党委支持,获得拨款数万元,用于能繁母羊养殖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贫工作队经过重重筛选,购买了75只体格健壮的能繁母羊,发放至贫困户手中,帮助他们稳定增收。

同时,考虑到前于庄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紧靠两条省道,离滁新高速出入口只有2公里,交通极为便利。驻村扶贫工作队先后筹措85万元,在现有扶贫厂房(临泉县扶贫项目)旁边,新建了550平米的扶贫就业厂房及460平米的硬化场地和道路,使两个厂房融为一体,便于更好地租赁利用,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并吸纳一部分贫困人口就业。

另外,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对部分无技能、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扶贫工作队安排他们从事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林地保护、治安巡查等工作岗位,每人每月工资400元左右。几年来,共安排43人从事公益岗位实现就业。

如此一来,前于庄村的“增收明细账”还算可观。扶贫厂房每年带动10名左右的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3000至6000元;公益岗位人员人均年收入稳定在4000余元;养殖能繁母羊的贫困户年收入人均在5000元以上;种植红芋(含加工粉丝)每亩收入5000元左右,生姜每亩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

C 志智双扶“富脑袋” 提振信心“健精神”

“老陈来啦!俺家闺女的事真要谢谢你!”看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国乐,正在田里忙碌的钟陶营村村民水九芝过来打招呼。原来,水九芝的二女儿今年高考,但身份证上的年龄在原先登记时出错,只有10岁无法报名。驻村工作队得知此事后,主动帮助其协调派出所,为其更正身份证信息。说起老陈,水九芝道不尽感激。她的丈夫2018年去世,一个人带着4个女儿生活。因为经济困难,水九芝曾想让二女儿辍学外出打工,陈国乐听说了这事,立即上门送去了2000元钱和一套崭新的衣服,劝她说:“有啥困难就跟我们说,千万不能耽搁孩子上学。”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邀请学校老师为村里学生上课。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始终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心中的一件大事,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尽己所能综合施策,点亮农村娃的“花季梦想”。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些孩子们收到图书时,灿烂的笑容和愉快的欢呼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李贺笑着回忆。在队员们的争取下,警院组织教职工“捐一本书献一份爱”,捐赠各类杂志和图书4000多册,帮助前于庄村文博学校建成第一个图书阅览室。并且,警院还向文博学校捐助价值8.6万元的教学电脑20台及相关信息化教学器材。

“扶贫扶智双不误”的号召,在队员们的行动中一点一滴被落实。他们积极与前于庄村文博学校展开对接活动,驻村工作队队长和队员分别担任文博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他们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等活动,开拓贫困地区青少年视野。得知文博学校有几名孤寡儿童生活困难,队员们积极协调,警院办公室、组织宣传处和学生处(团委)分别与孤寡儿童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鼓励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材。

在饶吕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韩承忠的老伴付丽成了村里的“编外老师”。2017年4月,韩承忠驻村不久,付丽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村里,3个选派来的扶贫干部和1个扶贫志愿者组合成了“3+1”扶贫工作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

他们开办“农民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读书会,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唤醒群众心中对知识的渴求,培养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曾经有着十几年教龄的付丽,对村子里的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格外关注,2017年以来,他们协调组织为学校建起了图书室,筹集近3万元购买图书、文具,结对帮扶17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与颍南中心小学进行对接,联合成立家访督学组,对辖区的留守儿童,逐人家访开展督学,协调解决网上学习硬件设施保障问题。

3年来,他们与饶吕村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脱贫户曹连芬(男)下肢残疾,无法行走,他们自费买来轮椅送过去,嘘寒问暖。去年10月份的一天,工作队回访,曹连芬的老伴王凤莲拉着付丽的手不放,把家里舍不得吃的2个石榴硬塞到付丽手中。韩承忠带着老伴一起扶贫的事迹微视频《老伴,让我们一起去扶贫吧》,获评省属和中央驻皖单位驻村帮扶工作图片和微视频评选纪实类一等奖,并在第五个“全国扶贫日”改编成情景剧进行展演。

村民们的每一个呼声,都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事;贫困户的每一个困难,都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急事。从“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的铮铮誓言,到“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好打赢”的坚定信心,再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宣示,帮扶单位善谋善为、善作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在战胜贫困的道路上,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地,一批批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安徽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越坚定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冲锋向前,集中力量打好打赢深度贫困攻坚战,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显宇 程慧莲 佘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