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父亲的剪报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10 09:39:13

□杨邹雨薇

前几天从省城回老家,爷爷奶奶要我帮忙将一些东西抬出去晒一晒。在搬父亲用纸箱盛装、堆积如山的书卷时,忽然看见七本剪报。打开一看,是父亲三十多年前所剪下的一些报纸副刊,不禁感到好奇,于是在忙完事情之后坐下来静静品味。

我恍若捧着一些珍贵的文献,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本一本打开,并一页一页地品读。我发现这些剪报最早的是1985年的《羊城晚报》《湖南日报》,最迟的是1999年的《长沙晚报》《湖南税务报》,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文艺报》《报刊文摘》《文萃报》等报纸,达数十种之多,有冰心、巴金、萧乾、刘绍棠、黄秋耘、冯骥才、贾平凹等众多名家的作品,而且都是一些优美华丽的文章。特别是一些文章的优美句子,都被父亲用钢笔或铅笔在下面画了波浪线。

看见那些波浪线,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父亲读报的情景。父亲最爱阅读,用爷爷奶奶的话来说,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订阅报刊和购买图书上了。家里曾藏有上万册书,还有一千余种报刊,若不是去年房子拆迁,迫使他不得不“减仓”,处理了三千多册书,还有无数报刊,真不知道把他的书放到哪里去。父亲曾多次跟我讲过,他无论到哪个城市,首先要买两样东西:当地的地图和报纸。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有报纸,都会拿起来看看,如果看见好的副刊,他就会想办法要回来。每次阅读,只要读到美文就会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就会把喜欢的文章剪下来,然后用糨糊(后来是胶水)贴到本子上。最早的本子,是父亲自己做的,用尼龙线把几十张废弃的会计账本内页装订在一起,封面是两张硬纸皮。父亲的剪报本,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分类成集的,有小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充满温馨的回忆。

父亲学生年代的作文一直很好,经常被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诵。在他读初三的那一年,一位老师建议他多看书报,并且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黏在一起慢慢读、反复读,父亲就养成了剪报的习惯。他说,剪报是一种积累,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阅历,启迪自己的思维。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父亲很早就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了。

回想起自己所走过的文学创作之路,似乎也得益于报纸副刊。当年,父亲经常拿一些报纸副刊文章要我阅读,只是自己没有像父亲那样把好的文章剪下来做成剪报。在手机可以共享海量信息的年代,剪报似乎变得落伍了。但我想,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一个人知识积累还是很重要的。积累知识的方式有若干种,作为九零后的我们,可以放弃传统的剪报积累方式,但不能放弃对生活美好和苦难那些瞬间的截取。只有把双眼当作剪刀,不断捕捉并截取生活中的感人片断,才有可能变成一篇篇美丽的文章。

因为,只有生活和想象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