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早上,宣城市南漪湖武村湾的水位较前一日又上涨了约10公分,达到了13.32米,超过警戒水位。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南湖戒毒所”)九大队党员民警祝陈和戴太祥结束了夜间巡埂,踩着泥泞回到了堤坝上一处插着党旗的地方。这时,有民警急急忙忙赶来,送来两份盒饭。原来,南湖戒毒所九大队把党支部搬到了防汛堤坝上。
“老男孩”24小时坚守
南湖戒毒所坐落在南漪湖畔,由于连日暴雨,湖水褪去了昔日的温柔,展露出凶险的一面。按照省司法厅、省戒毒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南湖戒毒所党委积极组织广大党员投身防汛工作中,承担主要防汛工作的九大队党支部整体搬到圩区,全面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让党旗在防汛第一线高高飘扬。
7月6日下午,九大队党支部党员民警集结完毕,冒雨进驻圩埂,实行24小时值班制。59岁的民警李顺祥虽然身体不大舒服,可工作一点不打折扣,忙着检查管涌和渗漏。由于杂草丛生,李顺祥不得不用手去扒开杂草,确保检查无遗漏。
37年前,李顺祥刚刚参加工作就遇上了洪水;37年后,面对汛情,李顺祥依然奋战在防汛第一线。6月中旬,李顺祥和同事程春华就已经进驻圩区,驻扎在九大队防汛临时指挥部,负责巡埂和水泵站的运转。程春华介绍,九大队党支部负责的圩埂长度有5公里,白天一趟仔仔细细走下来要2个多小时,晚上得近5个小时。这对于上了年纪的李顺祥而言,体力消耗是很大的,但李顺祥没有喊苦喊累。
李顺祥并不是九大队党支部年纪最大的,年纪最大的党员蒋业武已经60岁,年纪最小的党员何大伟也有40多岁,整个党支部的党员平均年龄55岁。这群“老男孩”,坚守初心不服输,成了暴雨中令人敬佩的“逆行者”。
现场交班“三个清楚”
“我这段时间就住在临时指挥部了,有险情随叫随到。”截至7月15日,已经连续值守了9天的党员夏武,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皮肤晒得黝黑。从防汛值守开始,夏武不是在清理巡埂道,就是在维修水泵站,每天休息只有短短三四个小时。
夏武告诉记者,九大队党支部值守人员交班跟其他地方不一样。九大队选择在管涌或者塌方的险情现场进行交班,为的就是“三个清楚”:把险情说清楚,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把任务布置清楚。
7月9日下午3点,程春华和徐汉宏在巡埂过程中发现圩埂上一处管涌,“吐”着气泡,有泥沙涌出。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塌方,对堤坝安全造成影响。程春华立刻向戒毒所党委和党支部汇报了险情。15分钟后,所有值守的工作人员带上工具赶到了现场。
此时的南漪湖,风急浪高。在场的人心悬着,但都耐着性子认真研判。从下午3点半到夜间11时40分,经过8个多小时不间断的奋战,险情最终被排除,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许下承诺“交给我们”
南湖戒毒所辖区圩埂与当地沈村镇圩埂相连,水位离坝埂不到10公分,随时有漫坝可能。可是沈村镇村民还在其他圩埂进行防汛,人手不足。
“交给我们吧。”南湖戒毒所党委副书记毕清华许下一句承诺,他心里清楚,必须要加固加高堤坝。虽然所里人手紧张,但还是迅速组织人员行动起来,经过5个多小时的努力,加固了圩埂,避免了漫坝危险。几天后,圩埂的西北处出现一处塌陷,宽度近30米。面对危急情况,党员蒋业武当即说:“我们去看看,一定把险情处理掉。”
截至目前,九大队党支部党员民警仍在防汛第一线鏖战,全力守护堤坝安全以及周边村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堵漏洞、查管涌、防渗漏,全面落实防汛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