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郑蒲港新区:架起第二道防线 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23 11:05:03

法治安徽网讯 7月20日上午10时,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后港社区老圩内河埂,3台挖机挥舞着挖斗正在作业,300名民工、81名村民分工合作:挖土、装土、递土包、垒围子……

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后港社区与和县功桥镇相邻。入汛以来,牛屯河北岸功桥段一侧连续发生几次险情,为防止牛屯河功桥段发生重大险情,影响后港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18日,郑蒲港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派相关单位到现场核实查看、测绘后,于当晚10时30分紧急调集3台挖机先行赶往后港社区老圩河埂低洼处进行加高加固。之后,又分两批调集民工、村民800多人到达现场。最终,经过48个小时的彻夜奋战,这条长2.7公里的第二道防线完工。

一个小时喝了三瓶矿泉水

7月20日,超长待机的雨终于停了,太阳一出来,气温一路飙升。

当天上午11时,后港社区老圩内河埂,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声此起彼伏。踩着泥泞的河埂往前走,不远处,一群群穿着橘色、蓝色、绿色马甲的民工们正在干活,他们都是来自十七冶集团。

“现在休息一下,等会在干。”放下手中的铁锹,豆建华爬上河埂,找来4根树枝插在土包旁,然后用两个蛇皮袋做了一个“顶”,“太晒了,用来遮遮阳。”坐在临时搭建的“遮阳棚”里,豆建华拿起一瓶矿泉水一口气喝下了大半瓶。

今年37岁的豆建华是重庆人,十七冶集团的一名安装工,同时也是十七冶集团应急抢险队中的一员。7月19日,接到上级命令,他随着抢险队来到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后港社区对老圩内河埂进行加高加固,一直干到次日凌晨12点多。在休息四五个小时后,第二天,他又来到了现场。

“气温太高了,干了一个小时已经喝三瓶矿泉水了。”用手擦了擦满脸的汗水,豆建华告诉记者,虽然这两天特别累,但他觉得很值,“抗击洪水保卫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一个多小时后,沿着河埂返回,高温的天气和脚上闷热的雨靴,以及迎面的阵阵热浪,让记者感觉透不过气。

不停地用草帽来回扇风,因为年龄小,戴着眼镜的柯航和顾晓彬坐在休息的人群中特别显眼。“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不能给他们介绍个女朋友呀?”见记者在给两人拍照,人群中有人打趣地说道。

原来,柯航和顾晓彬都是90后,是十七冶集团中冶置业安徽责任有限公司郑蒲港片区项目部办事员。这几天,两人都在防汛一线。

“身边有很多年纪比我们大的人都在大堤上日夜守护,作为一名青年,我们更应该义不容辞。”挖土、扛土包、垒围子……从没干过重活的柯航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两天两夜垒起一条2.7公里长的防线

“今早请住建、管廊、承建三家公司,做好人员、物资、车辆、抢险各项准备。”7月20日凌晨5时,十七冶集团武装保卫部副部长魏宁拿起手机在“防汛抢险”微信群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

早上7时多,载有300名民工的多辆大巴车再次启程赶往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对后港社区老圩河埂进行加固。

“郑蒲港新区需要驰援……”7月19日中午,接到马鞍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魏宁立即与郑蒲港新区进行了对接,短时间内就抽调了2支防汛应急抢险队120人奔赴现场。

“7月11日,公司就成立了四支抗洪抢险队伍,每支队伍由分管领导带队,共计200人,并备足防汛物资整装待命。”据魏宁介绍,十七冶集团作为市级防汛物资储备仓库,早再汛期来临之前就储备防汛物资麻袋1万条,土工布900多平方米,砂石料1200多立方米,钢管材580kg以及救生衣、铅丝、桩木等。

“天气太热,大家干活一定要小心,下去前每个人都先拿两瓶水。”站在圩埂上, 郑蒲港新区白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自杨对前来的民工一遍遍地提醒道。因为要坚守在防汛一线,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的陈自杨两眼已经熬得通红。

“预计今晚10点这条长2.7公里的堤坝将加固完成。”陈自杨说道。

(刘明培 任德玲 丁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