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芸窗几卷书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24 09:32:33

□黄冬松

有人说,有一间书房,余生不慌。

我也有一间小书房,晓窗下,一盏灯,几卷书,略显简陋。女儿曾送我一盆小文竹,柔弱又青青,其香蔼然。可我无暇呵护,不久就枯萎了。女儿责怪我不尽心。细想之,不无道理。若静下心来,记得给文竹浇点水,也许就能保持这一份绿意。可转念一想,唉,草木零落,美人迟暮,世间万物,皆有它的周期,一切难道不都在时间里吗?

正如克莱儿·麦克福尔在《摆渡人》里所说:Time goes on and on, never to an end but crossings.(时间一直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时间啊,在无声无息地流转,很多人很多事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相逢,一种遇见,有的是缘分,有的是劫数。在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是选择。而不被表象所迷惑,在有限的时光横轴与纵轴里,能够抓住本质的东西,并且能够预见到一种大致的方向,未雨绸缪——这,不应仅仅归结于偶然。应该有一种力量,能够穿越浮躁,保持自己的节奏,不慌张,不懈怠,总在踏实地行走,寻找回家的路。

何以保持定力,让选择精准,让生命始终葳蕤?

望着书桌上的书,我一筹莫展。

这世界有点吵闹。我想安静,一再提醒自己,心志不能乱。

还是要静下心来,沉淀下去,把手中的几本书,好好读一读。最好,能把这几本书读透、读薄。

真正的读书,往往是闭着眼睛的。从书中读到书外,从书外再回到书中。有几次,什么也不想说,只是握紧拳头,扼腕痛惜。这世上,有许多人,有许多故事,真正有故事的人,往往是沉默的。无论是喜悦,还是遭受的痛楚,能说出来的,往往已经失去了价值或者没有多大意义。喜悦,容易遗忘,除非是为了炫耀。浅薄,往往意味着容易快乐,而那些无法言说的切肤之痛,只是从另一种角度提醒,一切,最好从自身找原因吧。多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别人?

有一段时间,我也曾严厉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一眼看穿事情的本原与本质?为什么在有些事情上思维比他人慢半拍?为什么不能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对策?为什么容易因为听见而相信而不是因为相信而听见?归根到底还是思想力的不够。马克思说得好,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遇到问题,无论是不知所措,还是优柔寡断,甚至不动声色,或者是错在三者之间的彷徨,关键是如何解决,如何止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给我的一点启示。

年少时,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在放学的路上烤山芋。读书,读人,读自己,亦有通幽之处。有的人嫌山芋没有烤熟,选择了丢弃;有的人掏出这烫手的山芋,先设法冷却,再吃得津津有味,即使嘴巴上是黑乎乎的一片;也有人看着这灰烬中还有余火,再拿一把野草点燃,只为无聊——我喜欢几个同学手忙脚乱烤山芋时的烟火气,还有回家路上一路高歌的无拘无束。那是一种本真,似乎越来越遥远,但还在记忆里闪烁。现在再也没有机会和儿时的伙伴在田野烤山芋了。但是,还是要把自己手中的山芋烤熟、烤透、烤出馋人的香味。安妮宝贝在她的《素年锦时》中写道: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我把手头关乎公平正义的事情,也看作儿时手中的山芋,要专心致志,想方设法烤出滋味,不能辜负。而烤好这山芋,特别是烫手的,半生不熟的,更需要技术、技能、技艺,无论怎么说,还是要静下心来,多揣摩,多学学,切勿虚浮。

心思散乱,容易生病。寻求精神的内收,或许可以抵制毒气外侵。所以还是需要静下来,把自己安顿好。书房里,这书,这灯光,是最好的药。

在云的深处,坎坎伐檀。是画卷,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

女儿在我的读书笔记上悄然加了一首清代朱景素的《樵夫词》: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愿归去时,还挑着那几卷书,如同来时。

(作者单位: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