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我的欧阳询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7-24 09:33:30

□卓照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台湾书法家陈忠建的书法教学视频,因网友留言说他的欧楷有田味,他便从两人作品中选字来对比,于是他证明了他的欧体是他自己的欧阳询。

提起书法,我应该算是颇有些兴趣,而我又极少有书法创作,诚然这样,没见过我作品的人也都说我字好,好听的话尽管谁都爱听,我却常常只是淡然浅笑。

某日,一朋友跟我闲聊,问手机上可有照片,我看看,说要看看我练的是什么体。

朋友的话着实坦诚,临什么帖、习什么体,是书法爱好者见面时常相问候的内容,而生活的琐碎常常将我对书法的虔诚和敬畏率真地导向感性的境地,真的很少系统临帖习书了,朋友的话让我越发心虚起来,我问我自己,我练的是什么体,好像我也练过欧阳询?……

我的欧阳询究竟是何面目,我也一直比较含糊,至少应该不算俊朗。仿佛刚穿上换洗的衣服出门,总感觉这衣服上哪里有褶皱,又或者哪里有个明显的污迹没有洗净,捉襟见肘、心里总不能坦然、总不能释怀的那种感觉。

人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字迹依然飘忽无定,无法得体,这似乎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

眼高手低似乎是每一个人于每一项学术的弊病,我也是这样。比如书法,从骨子里我还是比较喜欢隶书,若知弄巧会成拙,那就不如起初就守拙,她的每一笔都比较宽容,写完之后你不会有太多的不安和失落。当然她的每一个动作终究又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浅,很多隶书方家都是在楷草行之后再习隶书,那神韵自然只有用作品本身的对比才能说明、才能让人体会。

因为贪图行书的舒展、草书的飘逸,仗着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模仿能力,跌跌撞撞、摇摇摆摆,最终我成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人,甚是惭愧,在中年以后才从字里看清自己。要么认真起来就僵滞,要么随性起来就无羁;要么有骨无肉,要么有肉无骨。柔而无骨,方而不媚,这其实就是性格的两个极端,刚柔并济才是最好的力道、常常只是因为不得法、譬如欧书用笔不方不圆、亦方亦圆甚是难以把握,功夫不深,自然结体不稳。

就在这个时候,我被朋友拉进了墨客,很专业的书家团队,听了几节课,收获颇多,我又重拾毛笔临起了九成、兰亭、圣教,一天两天……慢慢心越来越自信,身体上的疼痛莫名也好了许多。这其中的玄妙自是个中滋味,一提笔我就发现我已蹉跎了前半生的光阴,一提笔我就看清了自己前半生的轻狂,一提笔我就坐了三个多小时……

截一段读过的帖中文字以飨大家:字习书法者须天天临帖,日久天长就可在练字的同时不经意中强健了筋骨,延缓了衰老,增强了体质。由于人在书写时精神集中,心无杂念,高度放松,凝神入静,心、脑、手完全集中在对点、画的揣摩和书写,呼吸会随着运笔的缓、急、顿、挫自然而然地将“丹田”之气调匀,气息通畅即“通则不痛”。明祝枝山言,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舒敛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青年时候,我们看到的欧阳询或者王羲之常常只是如云如烟,如铁如银,或如霜叶,或如瀑水,但愿中年以后我们能领略墨韵中的方而圆、柔而刚、厉而和。心无旁骛,方能坐看云起。

青年的时候,他可能只是一张脸;中年以后,但愿他是一味可以养心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