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他们用担当抗击风浪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8-04 09:24:05

编者按:入梅以来,暴雨侵袭洪涝成灾。7月18日,为了保护西河流域和周边数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东大圩开闸蓄洪。而后,兆河水位仍然处在高位,西大圩堤坝面临着严峻考验。西大圩作为监管改造主阵地,也是民警职工生活家园。关键时期,抗洪一线的民警职工不辱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他们在洪水面前攥指成拳,扛起责任,擎起希望;他们留给家人诸多牵挂,有的明明相距不远,有的明知家里被淹,却难得见上一面。

本报与省监狱管理局特别策划“白湖监狱抗洪人物群像”系列报道,聚焦来自抗洪一线的鲜活面孔、动人故事。

连绵的雨后,天终于放晴。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以下简称“白湖监狱”)西大圩,只见水面波光粼粼,堤上热浪滚滚,简陋的防汛驻守点挺立着。鲜红党旗下,坚守的干警们肤色黝黑,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

晒伤胳膊 留下抗洪“勋章”

“人在堤在,一定确保大堤安全!”说这话时,盛桥监区监区长杨兵的声音已经嘶哑。7月28日下午,省长李国英督导检查兆河西河流域防汛救灾工作。西大圩是必保的重点圩区,受兆河持续高水位影响,圩堤出现多处险情。李国英来到出险堤段,详细询问抢险除险方案。正在堤坝上巡堤查险的杨兵,郑重立下了这一句誓言。

誓言有声,践诺有行。盛桥监区负责的6.7公里堤段,是目前西大圩险情最集中的地方,堤坝架不住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土质变得十分松软,累计发现有81处管涌滑坡和塌方。最危险的一次险情发生在7月21日。当晚9时许,杨兵巡查至马头咀时,发现一处堤坝塌方严重,整体下滑1米多。如果不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杨兵赶紧带领监区民警职工加固堤坝,但塌方面积较大,仅靠人力不能将危险堵住。杨兵赶紧汇报,经调度,5台挖掘机、11辆运输车投入抢险。最终,众人齐心奋战30多个小时,险情得以化解。

脚,酸胀;喉,发干;眼,红肿……杨兵就这样昼夜奔波在抗洪一线。由于连日户外巡堤,他的两个胳膊严重晒伤大块脱皮,看着就让人心疼。可杨兵说:“这是抗洪‘勋章’,这点辛苦没什么!”

心中一张图 情况“一口清”

规划建设科科长徐小勇办公室的桌子上,平摊着一张堤防险情分布图,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险情类别和发生位置。7月18日至今,徐小勇一直在岗位上坚守。“要确保人员、监管、度汛和防疫安全,全力保卫西大圩,确保西大圩万无一失。”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姜明的话言犹在耳。哪里有险情,处置得怎么样,不用看图,徐小勇都心中有数。

水位时升时降,险情也在不断变化。“昨天发现长龙段的堤脚有冒沙现象,工人在漏水的四周用沙袋围起来,但是今天巡查时发现围井打得不是很规范,没有起到过滤作用,土壤容易被水带走,有安全隐患。”徐小勇心细眼尖,不放过任何一个疏漏。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他的桌子上放了一盒脑心通胶囊。原来,患有轻微脑梗的他由于作息不规律,出现了头晕的症状。徐小勇没有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特殊时期,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抗洪进行时 退休“倒计时”

“老汪,你就歇歇吧,再这么干下去,身体会熬不住的!”石山监区党支部书记程叶耕不停地劝着。“您放心,我身子骨硬着呢,我先去巡堤了。”汪革新抖了抖靴子上的泥巴,笑着转身离开。

汪革新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石山监区一名职工,今年60岁,再有100天就要退休了。按说到了这个年纪,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冲锋在前,坚守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

白天,他吃喝在堤坝上,一天三顿都用盒饭对付。晚上,他不放心地拿着手电筒和铁铲,每隔2小时去查看一次。

前不久,忙碌一天的汪革新刚坐下,急促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老汪,快点,大坝的东侧堤脚出现渗水。”他扔下还没吃完的盒饭,赶紧来到渗水处。装沙袋、打围堰、堵口子、铺石子……50多斤一袋的沙石,汪革新扛一袋跑上百米,累了大喘几口粗气再往前冲。几个小时后,险情排除。可饭早就凉了,睡意也没了。

这些天,汪革新没有回过家,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老伴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你把大堤守好了,我在家等你平安归来。”“你放心,我一定守好了!”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尤仁祥 钟仓健 许会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