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贴心走访赢得称赞“嗝吧哩”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8-14 09:18:22

法治安徽网讯 初秋傍晚,行走在皖北平原黄河古道旁的小村庄——砀山县良梨村,只见绿树叠翠,可闻果海飘香。8月12日,省司法厅驻良梨村扶贫工作队结束了一天的走访归来,路上几个老乡看到他们,就翘起大拇指说:“工作队,嗝吧哩!”一天的辛苦变成满满的成就感,工作队队员们会心一笑。

在砀山,称赞别人好,百姓常说这句“嗝吧哩”。一句朴实的农家话,让工作队队员们比吃了蜂蜜还甜。当然,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赢得这一句夸奖,是工作队用一次次沉下心来的走访换来的。

自2017年驻良梨村扶贫以来,工作队把每两个月一次的全覆盖走访贫困群众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了下来,成为宣传扶贫政策、了解措施落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有力抓手。“良梨村有355户752名贫困人员,只有不间断走访才能摸清实情,把握动态,采取有力的帮扶举措。把涉及群众利益的这些小事解决了,才能把脱贫攻坚这件大事办成了。”工作队队长钱泽勇总是这样激励自己和队员们。

每次到贫困户邵泽其家,工作队都要算好日子。因为他妻子患有尿毒症,每周有三天要去医院透析。2018年,邵泽其看到自己家列入脱贫计划名单,他很犹豫。如果没有贫困户的帽子,每年高昂的透析费用如何报销?

“脱贫不脱政策。你们家已经办理了低保,还给你安排一个光伏看管员岗位,脱贫绝对没问题。”工作队员多次走访,终于打破了老邵的顾虑,帮助其顺利脱贫。

2019年初的一天,听到电动单车的停车声,贫困户郭德成知道工作队上门走访来了。“老郭,昨晚才从北京回来?孩子的手术还好吧?”钱泽勇进门就问。原来,在之前的一次入户走访时,工作队了解到郭德成4岁的小女儿患有脑瘤,省内没办法医治,便多方帮他联系到北京做手术。

郭德成一边把钱泽勇、王军、武筠、聂世峰等工作队队员请进屋,一边说:“手术很成功,但是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低,后续治疗还要一笔费用。我们家目前的收入哪能负担得起呀!哎,我们正为这事犯愁呢。”

“老郭,我们已经为你筹集了2000元的爱心帮扶资金。而且你家的情况符合医疗救助条件,还可以申请一笔医疗救助资金。今年我们再帮你申报产业政策和低保补助,助你渡过这个难关。”原来,工作队早就想到郭德成的难处,这次来正是送“安心丸”。郭德成接过爱心资金,七尺男儿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贫困户王秀雨家门口的路在大雨浸泡后出行困难,后班庄自然村的梨园生产路被水冲毁。今年没有修路计划,不如先协调一些资金买点矿渣,把坑坑洼洼填平。王暗楼自然村王子阳家的房屋有点漏雨,可以申请房屋小修小补政策。”每次工作队发现问题,都会及时研究对策,争取尽快把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了。

今年疫情期间,钱泽勇带领工作队加大了入户走访次数,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受疫情影响,贫困户家有12万斤的酥梨滞销。钱泽勇他们东奔西走,联系购买单位,协调电商翟灿灿、樊建波参加县里的直播带货培训,帮助乡亲们销售秋梨膏、黄桃罐头。通过多方渠道,最后贫困户的12万斤滞销酥梨全部售出。

这几年,工作队的每一次走访都走心,工作队离群众越近,群众和队员们的心也贴得越近。钱泽勇感慨说:“走访不走访,感受不一样。走访了,才能把我们的工作直通群众的小院子;走访了,才能看到群众的疾苦,听到群众的呼声;走访了,才能用脚板丈量出发展的短板,继而凝聚民心、汇聚合力,共同奔向新生活。”

(通讯员 王军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