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屋变成了青瓦房,新村部拔地而起,村民收入有了提升,霍山县人民法院驻该县与儿街镇凡冲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对该村6年来的变化,可谓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014年,凡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65户382人。2018年底,凡冲村出列。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小山村喜人变化的背后,是霍山法院扶贫工作队队员们接续奋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村民们迈开步子,大步走向小康幸福生活的见证。
■绘地图找准致贫痛点
凡冲村由东南西北中五个冲组成,冲的意思就是山谷中的平地,群山环绕决定了它地理位置的偏僻。全村总人口790户2620人,耕地面积2541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零散地分布在山间狭窄地块上。同时,凡冲村曾经是老三线军工厂所在地。随着军工厂的搬离,这里也就慢慢变成了空心村,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2017年,由六安市纪委监委案管室副主任闫贵安和霍山法院干警组成的扶贫工作队来到凡冲村,开展驻村帮扶。可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望着村里面的泥土路、土坯房,从何入手成为了扶贫工作队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人不熟,那就问;路不熟,那就走。为了尽快摸清村里面贫困户情况,方便精准施策,扶贫工作队队员们就开始挨家挨户问。经过几天没日没夜地走访摸排,一张手绘“凡冲村脱贫攻坚作战图”新鲜出炉。不大的A4纸上,几个线条代表了凡冲村的几条主干路,线上的节点则代表着一处村民组,节点旁边则清晰地标注了该组贫困户的姓名、贫困原因等情况。
于是,“作战图”成了扶贫工作队队员的有力武器,小到每家贫困户该怎么帮扶,大到凡冲村全村脱贫的具体规划,都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拉来企业赞助和帮扶资金,建起三座水泥桥,实现水泥路户户通;与当地水务部门协商,对自来水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小型蓄水池,使原先定时供水全部转向全天供水;新建的村部宽敞明亮,整洁有序,村民们办起事来也都方便快捷不少。
■政策帮扶助力拔穷根
“老陈身体恢复得还好吧?”8月13日下午,霍山法院干警、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蒋光风来到一处院落,碰上刚刚检查完自家蜂箱回来的舒世琴,便拉起了家常。
舒世琴一家四口人,原先日子也过得幸福美满,丈夫陈修瑞有着一手精湛的建筑手艺,为人十分和睦,在村四周也是小有名气,常常被左邻右舍邀请去做工程。可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在一次盖房子的过程中,陈修瑞不慎从高处跌下,导致脑部严重受伤,最后被鉴定为智力二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
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坍塌,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舒世琴一个人的肩上。但她并没有怨天由人,反而顽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2015年,村两委将舒世琴家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为她家申请了低保和其他一系列政府给予的相关补贴和扶助政策。同时,村两委还帮她联系了村里面的养蜂大户,鼓励她学习养蜂技术,并在一开始就包保了养蜂启动资金。平时,霍山法院院长桂云峰还帮助舒世琴联系买家,扩展蜂蜜销路。
依靠着养殖中蜂,加上家禽饲养和茶叶种植,平时还会到村里的一家纸厂打零工,舒世琴家在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更让她欣慰的是,如今,大女儿已成家立业,二女儿也学业有成,工作渐渐走上了正轨。
从2014年到2020年,扶贫工作队为贫困户舒绪超申请了市慈善救助资金2000元;为贫困户张建协调处理家庭内部纠纷;为意外受伤的贫困户王作玉、项显桥提供保险理赔服务,赞助轮椅帮助他们康复;为贫困户王月成办理残疾证。6年间,他们想村民之所难,解村民之所急,脚踏实地做好精准帮扶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脱贫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承诺。
■挪穷窝搬进敞亮新居
“原来住的房子是土坯房,家里穷,一直没能力建新房,异地搬迁政策好呀,不然这辈子哪能想到还可以住上新房子。”在离凡冲村村部不远的安置点内,提到搬进新房子,干完农活回来的村民杨道满脸上堆满了笑容。
杨道满就是凡冲村本地人,原先一家都住在土坯房里面,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还人畜混居,条件简陋而艰苦。自从儿子遭遇车祸后,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作为贫困户,2016年,杨道满搬进了现在100平方米的新房内。
“日子明显有了大变化。” 杨道满说。自从搬到新家后,他和妻子休息得比以前更好了,干起农活来也更有干劲,牲畜有了专门的场所,养殖规模也有所扩大。新建的厕所也更加干净环保,平时在外面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妇,回到家里面也更愿意多呆几天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方式,但在搬迁中也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蒋光风表示:“在搬迁之前,我们就会与村民进行沟通,充分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邀请他们对选址、选材和建房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目前,凡冲村易地搬迁工作全部结束,来自于各个村民组的14户脱贫户分别被安置在两个管理大组内。
凡冲村的脱贫攻坚路如今正行稳致远,18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项目,每年能为村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帮扶资金入股了县内3家大型企业,每年可获得收益6万元;两个闲置的厂房对外出租,每年也能有不菲的租金回报。但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深知迈向小康生活的奋斗依然任重道远,扩大中蜂养殖产业链,引进无污染企业,利用互联网为土特产开路扩销,凡冲村的下一步发展规划正蹄疾步稳地展开着,不久的将来,也将会在群山间大放异彩。
通讯员 王昆勇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