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浅谈溺水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08-25 10:09:28

长江中下游地区,县域内河流湖泊众多,溺水事故是每年夏季高发的公共安全事件。近几年来,溺水事故已经成为各地除交通事故意以外,死亡人数、死亡率最高的事故,事故的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代价惨痛、教训深刻,也为政府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敲响了警钟。据枞阳县公安局统计,自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三年多时间内,全县共有95人因溺水身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新时代各级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

一、溺水事故涉及的群体

从目前发生的溺水事故来看,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群体。一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群体。前几日,笔者在一些农村走访发现多名老年人在山涧或池塘边洗衣、洗菜,还有少数老年人坐在水边乘凉、聊天。经询问,老人们回答祖祖辈辈皆是如此,早已习惯了。此类人群万一突发疾病或意识模糊极易导致意外溺水死亡。二是青少年儿童群体。青少年因安全意识差、思想不成熟,尤其是暑假期间天气炎热,加之汛期降雨强度加大,单独或结伴前往野外游泳、戏水导致溺水事故。

二、溺水事故的原因分析

从枞阳县已经发生的多起青少年溺水事故来看,既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安全意识差、自救能力差、防范意识差等多方面原因导致。

1.不小心从岸边落入水中。少年儿童在湖泊、池塘等岸边玩耍时,看见水中有鱼、蝌蚪、小青蛙等动物,很自然想去抓获,这时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2.游泳技术欠佳盲目下水。在游泳过程中由于遇到意外情况或碰撞时惊慌失措、动作忙乱,心理与精神的压力很大,造成精神恍惚,情绪紧张,加之游泳技术欠佳,遇到情况后反应不过来,手忙脚乱,这也是溺水常见的事故之一。

3.过于逞强好胜所致。青少年儿童思想不成熟,特别是与同学一起时,过于吹牛,但真的下水后,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和技术,在游泳过程中出现疲劳过度,仓促应对导致溺水现象时有发生。

三、溺水事故的应对措施

从全国各地情况看,青少年溺水是多发事故,也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溺水是我国青少年第一大致死原因,每年全国约有2万名孩子死于溺水。笔者以为,要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管控等多方面来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一)家庭教育。在防范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的应对措施上,家庭教育是源头。一是家长的日常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告知孩子夏季户外活动情况复杂,江、河、湖、海、池塘、水库都是溺水事故高发区域,及时提醒孩子,务必做到“六个不”:一不私自下水游泳;二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三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四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五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六不擅自下水施救。二是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家长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期间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管理,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三是自我防护,沉着应对。家长和孩子要积极参加家庭教育知识、安全知识讲座学习,强化防溺水安全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和逃生方法。

在家庭学习教育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深刻学习、领会到溺水事故的严重性、应对措施的重要性,将从源头大大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

(二)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是防溺水事故的重中之重。一是宣传教育要落实落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宣传防溺水知识和危害,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生命,远离危险水域。二是积极营造“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氛围。学校要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刊发以防溺水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等宣传活动,宣传溺水的危害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忧患意识。三是多方位教育宣传。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运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微信群等,通过家访、家长会、电话、短信、微信、发放告知书等方式,及时向家长进行防溺水风险提示,督促家长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掌握孩子行踪,切实做好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监管,严防离校期间溺水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管控。社会管控是防溺水事故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是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牵头相关单位和部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认真落实防溺水工作各项要求,加强重点水域隐患治理。特别是水域密集地区,要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完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加强日常巡查,切实做到及时发现险情,妥善做好应急处置。二是扎实开展安全大排查。针对夏季学生放假和雨季多水等特点,以村(居)委会为单位,及时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对学校周边、各村(居)池塘、河湾、湖面等处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危险地带挂上显眼警示标志牌,提醒家长和学生注意安全。三是强化宣传,营造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各地区各单位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防溺水教育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攻势,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尽最大努力防止此类事故发生。

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