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晶芳
最近,我迷上了一支箫曲:《岭上白云》。
那夜,改卷改得头昏眼花,很觉烦躁,随手点开了一支箫曲。孰料,箫音一起,便似有一股清气袅袅升腾,恰如闷热的空气里渗进了丝丝凉风,顿感躁热消散不少。看了曲名,方知是“岭上白云”。
曲子自中音区展开,羽毛飘飞般悠柔舒缓。随后渐渐走高,将人带到清越明亮之地,随即节节向上,意境越发明朗空阔,间有几处回环颤动之音,很像钢琴中的波音,只音调偏低,呜呜然略显凄寂,如慕如诉,勾心摄魄。恰似攀上一个高坡后,不再直直陡上,而是来了几个平缓的小台阶,此地浓荫蔽日,幽凉沁心,可让人舒舒服服地小憩一会。再往后,乐音便攀上了最巅峰,听来极为清凌高扬,却丝毫不显紧张尖利,唯超逸不凡。闭目静心,恍觉云在青天,仙气奔涌,群峰隐现,淡若水墨;我自倚栏而立,疑在瑶台仙宫,更觉身若轻羽,无拘无束,恍达逍遥游之境。
整支曲子以中音为主,高音几次回环复沓,节奏变化虽丰富,但各音阶与情感的衔接很是明媚流畅。中音质朴醇厚,棉布般熨帖心怀。高音则深婉清亮,穿透力极强。有如银针抛空,一路清光绵延,亮人眼目;又似流泉泻空山,纯净碧透,纤尘不染。尾音略幽深低沉,缓然而止,余韵袅袅,半晌不绝。
箫音里仿若有手,温柔至极,掏尽心中尘埃琐屑,唯余清静,唯余清空,有月华朗朗,有星眸闪闪,有竹影憧憧,遍地露珠豌豆般圆润饱满,一切既寂然又热烈。万物有形,又似无形,皆于“静”中安然。清气注入,我仿佛也成了一枚葱绿的叶片。
再没有比箫音更纯净的乐音了。它素朴至极,绝无繁复华丽,只有清静淡雅。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正是这份素淡,不知不觉将人吸引,如同有着丰富留白的画作。每次听《岭上白云》,我脑海里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蒋勋的画作《天长地久》:长长的画卷,设色清雅,一律淡灰;两列山峦向东西绵延伸展,边界淡至无痕;只最下方一列山脉略着黛青色,其上一列渺若轻烟。整个画面上,留白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却足可让人尽览山外之山、天外之天。真真是云淡风轻,天长地久。
想来清净素淡之物,内容远大于形式,往往更能直抵人心,就像流年光阴里简淡的一粥一饭,正是不可或缺的人间真味。回到素淡,便找回了最初的纯净与清澈。或许,这正是《岭上白云》所要表达的境界吧。演奏者是我国当代颇有名望的书画禅僧一音禅师,他驻锡于安徽泾县的查济半山,已有八年之久。庚子年五一假期,我去寻访禅师,无缘得见,写一小文言“寻隐者不遇”之事。后来,他看到文章,发了一套箫曲给我,《岭上白云》即是其中一支。境由心生,禅师的箫音俗意全无,静气满溢。炎炎盛夏,静听清箫,不啻于一篷清凉,兜头罩下,密密浓浓,顷刻间,令你身心一清。
此际之“无”,比“有”更丰富,但“无”又须“有”来勾勒、呈现,是以才有一音,才有一音的曲;是以须有“岭”,有“岭”才生云,有云才有仰望,才有高于烟火的天问和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