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以前,在贪念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追求赚快钱,让多少人陷入赌博的深渊,最终一无所有,有的甚至家破人亡,真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8月26日,合肥市瑶海区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听完集中教育讲座《“赌不赢”的人生》后,倾吐自己的心声,对过往行为后悔不已。
这是一场量身定做的集中教育讲座,专门针对因开设赌场被判缓刑的社区矫正对象。9月15日,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司法局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的新路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科学划分、教育内容量身定做、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购买服务提升矫正效果
合肥市瑶海区社区矫正工作走过一段摸索的历程。据瑶海区司法局主任科员张朝辉介绍,2006年该区开始承担社区矫正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至2015年,辖区社区矫正对象人数最多时接近600人,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着人手不足、经验短缺的尴尬处境。为破解难题,瑶海区司法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强化教育矫治效果。可随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走访内容过于单一、沟通不够深入等问题逐渐暴露。
今年上半年,瑶海区司法局与合肥市庐阳区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提供走访、教育矫正、心理矫治等服务。
根据协议,服务中心为瑶海区13个司法所,每所派驻至少1名专职社工。各司法所对社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社工们运用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治。
科学划分推行因人施教
今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这对“个别化矫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此,今年8月,服务中心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科学划分,在查阅有关资料及广泛征询专家意见后,便将辖区5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依据其犯罪行为划分为8类,如危险驾驶、诈骗、开设赌场、故意伤害等,进而实施分类教育。
在此基础上,服务中心再梳理各类社区矫正对象身上可能存在的教育缺失、性格缺陷、物质贪婪等违法犯罪根源,量身设计教育内容。针对因酒驾、疲劳驾驶等主观原因发生交通事故被判缓刑的人员,社工们开展了主题为“危险驾驶的心理原因探索及对策”知识讲座。针对售假入矫的对象,开展主题为“假冒伪劣物品的社会影响”座谈会。
与传统的社区矫正集中教育不同的是,分类教育摒弃了“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更加强调互动启发,采取了交流座谈和小组互助的方式。在社工们的启发下,社区矫正对象结合自身案例各抒己见,缓解负面情绪。
循序渐进打开紧闭心门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分类教育之外,社工们注重提升每一次家访的质量,帮助部分社区矫正对象打开紧闭的心门,更好融入社会。
“我做过错事,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们没有放弃我,帮助我走过人生低谷,重燃对生活的信心。”社区矫正对象吴某曾是一名女强人,白手起家创立公司挣下家业。后来,经营中不慎触犯了法律,生意一落千丈,丈夫也与她离婚,强烈的落差让她沮丧到了极点。在社区矫正的初期,她孤僻少言,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持有明显的抗拒心理。
服务中心的社工不厌其烦地上门进行走访,与她交谈,试图打开她的心结。在一次次的沟通中,社工了解到吴某的儿子一直学习成绩很好,目前在国外就读,但自从吴某被判缓刑后,母子关系不畅。社工便从亲情入手,一方面做吴某的思想工作,化解她心中的郁结;另一方面,联系吴某儿子,弥合母子之间的隔阂。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某精神状态好转了许多,还打算在解除矫正之后和儿子团聚。
“引入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矫正,让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专业社工既各展所长又互相融合,更有利于社区矫正对象回归家庭和社会。”瑶海区司法局副局长范小健表示,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的目标则是要“更上一层楼”,今后将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实效。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刘超 周莹莹 通讯员 庞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