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旌德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百姓说事点”
来源: 阅读量:10000 2020-09-28 16:17:25

法治安徽网讯 “敲黑板啦,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执法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请大家遵守禁渔规定,做守法公民。”9月22日上午,藏于山峦之中的宣城市旌德县玉屏村“百姓说事点”小黑板又更新了新内容,不时有村民走上隆兴桥驻足观看。

横跨于玉屏村燕水河上的隆兴桥,浸染了几百年的风霜,沉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在传承发扬“枫桥经验”的今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近年来,旌德县司法局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将百姓熟知的人文典故融入到基层治理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百姓说事点”,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隆兴桥”拢住百姓心

据当地记载,隆兴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三孔石拱桥,历来是村民自发聚集的休闲场所。劳作一天,三五好友来到桥上看着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忘却疲惫放松身心;左邻右舍,难免发生纠纷,齐聚桥上敞开心扉,怒气随之烟消云散。“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两句俚语点明了这座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

今年8月,玉屏村“百姓说事点”在隆兴桥上设立,每月逢十开“说”。说事点设置了“心连心室”,方便群众倾诉;搭建了法治书架,建立起借阅登记制度,方便群众学法。日常开放“意见箱”,由信息员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意见建议和线索问题,并做好登记和分类梳理。议事日当天,镇司法所、村“两委”干部、村法律顾问以及法治副书记都会来到说事点,为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法律困惑解答。

村民王建强是“百姓说事点”的常客,他很关心村里的发展,也经常通过说事点这个平台,提出意见建议。今年夏天,一场史上罕见的洪水过境,让村里的老田坝和水利灌溉暴露出了问题。“大家伙儿特别希望修复老田坝,我们通过说事点提出来以后,村里的干部及时修复了水坝,给老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大家伙儿都非常高兴。”

以“百姓说事点”为依托,玉屏村结合网格化管理,探索打造“十全十美”的乡村治理模式。即通过十全方法:调解关口全前移、主题活动全定期、普法宣传全覆盖、咨询服务全到位、社情民意全收集、分类梳理全精准、化解纠纷全就地、复杂问题全上报、法律援助全结对、百姓说事全办理,促成“村庄美、青山美、绿水美、道路美、住宅美,庭院美、民风美、品德美、生活美、和谐美”的十美格局。

“两水”文化古为今用

秋雨缠绵,为皖南村落平添了诗意。朱旺村安静地坐落在旌德县蔡家桥镇境内,相传为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整个村庄古风犹存,典型的徽派建筑被蜿蜒的朱溪河一分为二,又以十三桥相连。撑起雨伞踩在青石路上,很容易被河边的一座石碑吸引视线。

石碑上刻着的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即“井水不犯河水”,这句话的出处就在朱旺村。村中有九口形状各异的水井卧于河中,每当雨季来临,朱溪河湍流而过,泥沙俱下;而井水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其中蕴含的“两水”文化,有谦逊礼让、宽厚仁德之意。

智慧的皖南人民将其拿来古为今用,赋予了“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共治共享”的现代表达,并融入了乡村治理中。在朱旺村“百姓说事点”,记者看到内设的“两水”调解室,以及墙上张贴的“两水”调解法。记者摘取片段,可见其精神内核。“你有理,我有理,千丝万缕皆有理;谈一谈,说一说,说清是非各想让。古人事,今人用,千年万载传家宝;学一学,用一用,借古喻今办法好。”

村民方某与周某之间的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就在“两水”调解室里得到化解。周某承建村集体道路拓宽工程,在未与方某协商的情况下,占用超出约定部分的方某土地,方某提出赔偿3000元的请求,而周某认为赔偿金额过高,双方互不相让。调解员针对上述情况,既指出周某的错误,也表明此次修路是为了方便村里群众出行,鼓励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一场分歧在真诚沟通中弥合。

做好“融文章”促和谐

在具有“旌表贤能、彰扬礼德”之风的旌德,这样的“百姓说事点”共有69个。旌德县司法局在打造这些“百姓说事点”的过程中,既注重保留地方文化特色,做好“融文章”,也注重队伍建设、实际效果,要求健全事前问事、随时说事、及时调事、定期议事、事后查事等5项工作流程,配齐一名站点信息员、一块工作制度牌、一个法律图书角和一本工作记事本。今年以来,各说事点共接受咨询145人次,化解纠纷101起,群众满意度达100%。

在此基础上,旌德县积极推进“三治融合”,打造“旌德善治”社会治理示范区。兴隆镇建成三峰村法治主题广场、德治一条街、三治融合馆;白地镇白地村传承宣砚文化,打造以“党建引领、自治如砚、法治似砚、德治同砚”为主题的宣传栏;江村村弘扬孝文化,建成以“党建引领、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为主题的“三治融合”回廊;蔡家桥镇华川村把“法治建设你我参与”、“普法在行动”等法治元素画卷绘制上墙,依托乡村法治文化广场、法治一条街、法律学堂、农家书屋等普法学法阵地,引导群众行程文明守法、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通讯员 叶淳 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