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近年来,铜陵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法治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以“法治+”为抓手,把法治融入到生态文明、平安建设和文明风尚中,奋力书写普法新画卷,推动基层依法治理。
书写“法治+生态文明”画卷 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系统建设推动法治阵地“全覆盖”。该市出台《关于在全市省级中心村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统筹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实施“三个一”工程,把法治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法治教育阵地全覆盖,全市448个农村( 社区)建成法治宣传栏1084块,农家法治书屋448个,法治文化墙120个,法治文化广场77个。
树精品打造法治文化“风景线”。该市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法治文化阵地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结合本地乡土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法治文化精品阵地。如义安区群心村、梨桥村充分挖掘江心洲和农家乐旅游资源,建设群心村法治文化公园和梨桥村法治文化广场,打造法治文旅品牌;铜官区以宪法、生态文明为主题,建设农林村宪法主题广场和天桥社区环保法治文化广场,打造主题法治品牌;郊区将法治与孝德相融合,打造安铜办法治孝德文化公园。
多种形式彰显法治文化“文艺范”。该市把开展法治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百姓说唱团基层巡演、反邪教文艺汇演、政法工作文艺汇演等演艺形式,实现村(社区)法治文艺活动覆盖率100%,重点人群普法宣传覆盖率100%。如铜官区依托“铜官乐”大舞台开展社区巡演,举办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00余场,官塘书画院、映湖百合艺术团、阳光故事会和幸福影院荣获市级优秀社区文化品牌称号,小品《徐九经审案记》荣获皖江八市群艺小品大赛金奖。
书写“法治+平安建设”画卷 构建和谐安宁乡村
“预约服务”促进社会和谐。该市出台《关于在全市乡镇、社区设立“法治超市”的实施意见》,整合政法委和公检法司部门资源,在全市各乡镇、社区建立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法治超市”71个。推行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预约服务”制,群众一个电话,可实现法律咨询随时解答、法律援助随时提供、法律宣传随时进行、矛盾纠纷随时调处。中央、省领导在铜陵视察工作时,对“法治超市”给予充分肯定,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
“移动普法”推动全民守法。该市坚持近民、便民、亲民,不断创新农村普法载体和形式,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至每村每户。如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鼓书”传承人、“十佳普法宣讲员”吴福东创作《十九大明政纲,宪法修正进万家》《法治扶贫进乡村》等普法大鼓书45篇,在新华社区、钱桥文化广场等乡村各地巡演数百场,被人民网等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义安区结合顺安镇“三月三”庙会,组建移动普法宣讲团,通过法治游戏、法治灯谜、法治讲座等形式普及宪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知识。
“法律体检”厚实法治根基。该市落实“一村一顾问”制度,由政府出资为乡村聘请法律顾问,同时组织法官、检察官和公职律师担任村法律顾问,实现448个农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法律顾问作用,每月到村(社区)服务不少于1天,帮助村、社区梳理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着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书写“法治+文明风尚”画卷 构建“三治融合”乡村
强化“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促德治。该市将法治宣传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把“贯彻落实普法教育”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测评体系,引导各乡镇、社区建立普法联络员机制,加强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该市法宣办发动普法志愿者采用走村入户、上门访谈、送法律书籍、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等形式,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
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促法治。该市制定《铜陵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标准》,出台《铜陵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办法》,强化已命名的国家、省、市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日常管理,实行年度考核和统一复核,确保创建质量、数量双达标。目前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省级18个、市级125个。
强化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促自治。该市依托农村“两委”干部和乡贤资源,建立“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队伍8772人。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法治业务轮训,累计开展培训100余次,大力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引导带动其他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通讯员 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