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利辛县孙庙乡幸福村提起张浩的名字,村民们无不称赞,称他为致富不忘乡邻的“能人”。10月13日,记者在该村屡试不爽。作为一名普通农民,他靠着勤劳的双手让家乡的土地生金。当他发家致富后,无偿向周边农民提供自己掌握的种养技术,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尽己所能助力家乡父老脱贫攻坚,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
张浩(左一)在地里查看紫薯品质。
2013年,张浩在本村及邻近村庄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紫薯、西瓜、桑果、辣椒、豆角、南瓜等果蔬类经济作物种植。近年来不断扩大生产经规模,目前流转土地857亩,实现年总收入400万元左右。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规模种植、初级加工、线上销售”的多元化家庭式致富路子。
在农场的一块种植基地里张浩向记者介绍,这块流转土地有487亩。这块基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辣椒207亩,每亩地收入2200元左右;大棚西瓜180亩,每亩地收入8000元左右;豆角100亩,每亩地收入900元左右。在幸福村东南地还有一块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70亩,种植的作物有大棚西瓜170亩,南瓜200亩。
换季后,农场继续种植紫薯和雪菜,通过租用幸福村农产品加工厂,对产出的紫薯和雪菜进行深加工,制作成紫薯粉丝和腌制咸菜对外出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解决销路问题,政府组织了扶贫产业合作推介会,张浩家庭农场与芜湖市弋江区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在弋江区农贸市场提供免费场地帮助其进行紫薯的直销。同时,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与“三只松鼠”、“京东”网上销售平台达成合作意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在政府的帮助下,农场创新实践电商平台销售的新路子,有效解决了销售问题。
村民张殿臣的妻子因腿摔伤留下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2014年其老两口被识别为贫困户,经过两年的政府帮扶和个人努力,张殿臣家于2016年顺利脱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殿臣的儿子因为患上强制性脊柱炎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此后儿媳离家出走,只剩下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孙子,照顾儿子和孙子的重担重新落到张殿臣老两口的肩上。“我家离得近,有空就来干活,一天几十元,一年最少也能干上五六千元。” 张殿臣是一位乐观的老人,虽然家庭遭遇很多困难,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房子改造了,厕所也改了,趁着能干就多累点,加上政府给的光伏、林补、养老金,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因为“活不重,工资不少,离家又近”,五十多岁田美菊自过了年也一直在这里干活,“老板对俺都挺好,不让干重活,工资按月发,从来不拖欠。”田美菊是二女户,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因为重大疾病,其家庭于2019年9月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田美菊丈夫现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家里有土地流转收入并享受低保等政策,预计今年能顺利脱贫。”幸福村扶贫档案员魏影说。
“我就想着把咱村的贫困户能带动的都带动起来,通过流转他们的土地或者给他们托管土地,让他们来农场务工,先让收入有保障。”张浩告诉记者,他父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也很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就喜欢种地,包了这么多年的地,不管收成如何,从来不欠农民的钱。”
几年来,张浩主动与幸福村有劳动能力又不便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平均用工每天工资50元左右,全年累计用工2000余人次。按天计算,贫困人口每天60元,比一般群众每天多10元;长期工15人,其中贫困人口8人,带动实现务工增收一年不少于5000元。流转贫困户土地200亩,流转贫困户的土地每亩租金比普通户高出300元,通过流转土地带动30户贫困户增收,
村里人都说张浩是个“能人”。张浩却说,他只是尽自己努力做了该做的事情,“村里人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但我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不断壮大自家家庭农场的同时,张浩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以家庭农场的“大家”帮扶贫困户的“小家”,鼓励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或在家庭农场打工赚取报酬,让贫困人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注入了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任雷 安徽法制报 法治安徽网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