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始信峰之秋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0-10-16 09:55:33

□黄良顺

晨起,天刚亮,山中没有一丝雾气,青灰色的天际线上,镶嵌着一层橘红的云霞,仿佛一条鲜艳的裙边,将青蓝的天空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胭脂色的太阳像一只熟透的灯笼柿,悬挂在白鹅峰西侧,和夏日里从始信峰爬上来的那枚火红的太阳相比,少了些许灼热的力道。

秋天这么快就到了。

日月星辰总是这样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季节的轮回。

和姗姗来迟的春天正好相反,今年黄山的秋来得特别快,中秋刚至,山下“人间芳菲”依旧,这里已秋色尽染。实际上,半个月前秋凉已至,穿件长袖T恤还得套件夹克。今晨,我甚至穿上了冲锋衣。

或许每天迎接黄山第一缕阳光的缘故,从春天到夏天,再从夏天到秋天,我一直喜欢行走在始信峰的清晨里。

清晨,始信峰的秋,更是另有一番况味。

它不仅是黄山四季皆景,秋色为最,更因始信峰的奇险峻秀与丹青秋韵相融相济,而形成的那种成熟端庄之美,正好契合我这个年龄的人。春天那会儿,我写过《始信峰的早晨》,那是黄山杜鹃、木兰盛开的季节,“深红浅白斗云霞”,杜鹃花温婉内敛,清新淡雅,那种柔中带刚所赋予的生命力量,有一股磁石般的魅力。我不太喜欢木兰花,馨香浓郁,过于妖娆。但到了秋天,木兰却像一位红尘中走来的母亲,宽大的绿叶虽已缀满枯黄的黑斑,但依然呵护着一串串丰满的果实,红彤彤的,呼之欲出。与之相反,杜鹃则成了一位年少聪颖、老来一事无成的鳏夫,空有一丛墨绿浓密的枝叶。

以前,我对植物的认知大部分是感观的,物质的,比如绿色、黄色和红色,或者是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可卖钱的和当柴火烧的,这或是儿时在农村砍柴摘野果时留下的记忆。对植物的审美性感受是来黄山后,准确地说,是黄山的花草树木进入我的文字以后。灯笼树就是今年春天才认识的,嫩绿的叶丛下挂着一枚枚豌豆大小的花朵,花瓣肉红,花梗纤细,花冠下垂,形似小孩把玩的那种“帘灯”,觉得特别可爱,正好旁边有个指示牌,介绍了灯笼树,于是就记下了。这半年来,每次见到灯笼树,都会驻足细看,像见到熟人寒暄两句那样,看着它们从花蕊脱落,到长出米粒状的青色小“灯珠”,从花瓣凋零,到长成卵圆形的“吊灯”。如今,火烧般的红叶下撑着这些赤红的“灯笼”,让我真正见识了这种春花、秋果都成“灯笼”的奇妙植物。只是今年雨水实在太多,大部分“灯笼”已过早地脱落,空留一丛枯红的秋叶。

通过文字来重新认识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就像一个刚识字的孩童,怀着好奇和求知的心境去观察,去问询,去查阅,也使我对人性、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植物的生命元素中,绿、黄、红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强光、低温、干旱的秋天来临时,色彩浓厚的叶绿素将悄然离去,叶黄素、胡萝卜素所代表的秋冬色彩则如期而至。黄山松更是用绿色诠释了植物的母爱,清晨的阳光穿过粗壮浓密的松针,墨绿和青黄同样闪烁着生命的光芒。来年春天,当它们携手度过严冬之后,那些青黄的松针将会以枯萎脱落的仪式去定格一个完整的生命年轮。

在这些五彩的植物世界里,我突然发现缺少了点生命的灵动。整个早晨,没看不见什么鸟儿,准确地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那些春夏季节随处可见的棕噪鹛、蓝翡翠、灰喜鹊,这会儿应该正立枝头,享用着这个丰盛的季节。那些随处可见的火棘果、花楸果子,一簇簇,一串串,红红火火的,足以它们饱食一个秋天了。昨天,天海的L兄告诉我,花楸果子能解乏提神,可泡水喝,而后直接嚼着吃。将这道黄山最亮的秋色吃进肚子里,是真有些舍不得,我相信鸟儿不需要这些保健功效,它们的生活很简单,在这丰腴的秋天里,只要为过冬储备足够的脂肪就行了。这是动物的生存哲学——以食为天,也是植物的繁衍法则——靠动物传播种子。

动物和植物不像人类这样复杂,生存和繁衍是它们唯一的天道。

因为人类这份厚重和沉郁,也是我清晨漫步始信峰时,不愿去始信绝顶的原因,那里有悠远的文化和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我更喜欢石笋矼前空灵的晨光,橘红的光芒映照在上升峰、石笋峰、观音峰、白鹅峰那古铜色的崖壁上,这些黄山的肌肉,亘古不变地滋养着黄山的灵魂——黄山松。朝阳照耀在松海间,墨绿中一抹猩红,黛青中一簇鹅黄,就是它们点缀着植物生命年轮中最精彩的这一刻。

然我笔拙词穷,虽然极力描绘,也还是不能完完整整地摄下这靓丽的秋色。此刻我真羡慕那些摄影师,咔嚓一下,一幕美景就被原汁原味地刻印出来。我更羡慕那些丹青高手,涂涂画画,寥寥几笔,就成了一山光彩照人的风景。然文字总是这么苍白无力,拉拉杂杂上千字,依然还是雾里看花,梦中观景。前些日子和一位著名画家交流,他说,文人景由心生,虏获瞬间怦然心动的感觉,即可落笔成文。画家则不然,现场写生须观察每一细枝末节,描绘每根松针、每片树叶、每股虬龙百态的枝干……

我顿感释然。

清晨漫步始信峰,这漫山斑斓、层林尽染,或许就是画家所讲的那种让人怦然心动,且想写点文字的感觉。于是我拿出手机“记事本”,将那些触景而生的情境以及文字的影子,像摘野果子那样,一股脑儿装进“篮子”里。回到三尺寒舍,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把它们身上那些来自自然的清香和甜美原汁原味地揉进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