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秋末冬初,天气转凉,前圩村的村民苏宁的心却是热乎的。“村里的路就要修到我家门口了,我得去问问小陈我能帮啥忙。”一大早,苏宁就来到村委会,和陈良涛商量修路的事儿。考虑到苏宁的年纪比较大,陈良涛安抚苏宁,“苏大爷,您啥都别管,我们会把路帮您修到您家门口的”。
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2016年,陈良涛进入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在此之前,他作为大学生村官和第一书记在潘集区贺疃镇秦万村和杨祠村工作过。扎根基层的经历让陈良涛对美丽乡村建设拥有了自己的期待,也让他铸就了一颗扶贫济困的爱心。一到法院,他就主动请缨加入淮南中院扶贫工作队,进驻凤台县杨村镇前圩村,开展扶贫工作,既是初心使命的驱使,也是一场理想信念的追逐。
初到前圩村,乡亲们并不在意这个“娃娃兵”。“你种过地吗?”“在农村待过吗?”类似的质疑也是不绝于耳。陈良涛明白扶贫最重要的就是取得群众的信任。于是他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仔细询问、记录每一户贫困户的最新情况,完善“一户一档”的贫困户档案。“出门就是泥巴地,连个载货三轮车都开不进来。你们要是真扶贫,能不能让村里用上水泥路。”村民的呼声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于是扶贫工作队把第一个目标对准了道路建设。
扶贫工作队迅速向淮南中院党组汇报情况。通过多方联系、牵线搭桥,上级拨付资金36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8.65公里,做到了“组组通”,又从帮扶单位(淮南中院和凤台县交通局)先后共筹措资金100万元,做到了“户户通”。如今的前圩村,水泥路修到家门口,道路绿化和明亮工程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委会门前的水泥广场,给村民们多了跳广场舞的去处。过去“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局面得到改善,人员车辆出行不再困难,困扰前圩村群众的生产出行的最大问题得到了解决,也让陈良涛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从“门外汉”到“内行人”
为尽快熟悉扶贫工作,刚接触扶贫工作的陈良涛“恶补”相关政策文件,白天跟着村干部走访贫困户,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建立贫困户档案,对着电脑忙到凌晨。“我是来干活,又不是来享福的,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克服。”陈良涛吃住都在前圩村,投入百分之百精力。
通过深入调研,陈良涛发现,前圩村作为曾经杨村煤矿预定的首采沉陷区,没有大型厂矿、企业,没有大型的农村合作社,仅有的集体土地也都被外包了出去,村民靠着种地和外出务工为生,无法开展特色种养业,可以称得上是“空壳村”。面对这样的情况,陈良涛和扶贫工作队同事们在村前的一片空地上做起了文章。经淮南中院投资,工作队在村门口的废弃空地上修起了个车棚式光伏项目,棚上的集光板用于发电,棚下的空地用于停车乘凉,做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现在每年可以为村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同时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共同确立了打造“森林村庄”的目标,组织村民集体栽种经济林木。现如今,每年的经济林木可以给村集体账户增收近 60 万元,集体收入用于公共绿化,剩余部分用于分红,这一良性运转让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村里有了收入,扶贫工作队又把目标瞄准了改善灌溉条件上,过去村里的灌溉渠用的还是泥土渠,扶贫队通过资金争取,进行了防渗渠的建设,排水给水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抽水方便,农业生产效率自然得到有效的提升。
村民笑迎“好日子”
2018年6月,贫困户苏松胜妻子突患重病,本已脱贫的家庭又因重病返贫。女儿苏玉莹又逢高考,家庭的变故让她背上了包袱,连夜的失眠导致考试很不理想。成绩出来后苏玉莹把自己锁在屋里,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陈良涛主动赶到苏玉莹家,由于大学专业是应用心理学专业,陈良涛耐心地帮助苏玉莹走出心理阴霾,鼓励她重新振作。后来,苏玉莹重回校园,在2019年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一家人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帮助苏玉莹,也让陈良涛明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工作之余,他会和村里的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激励他们走出村庄、学习本领。他和家长们促膝长谈,向他们说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知识才能够真正拔除最深的穷根。
作为法院工作人员,参与村里的纠纷调解工作自不可少。村治保主任在遇到村里民事纠纷的时候,经常会叫上陈良涛,一边普法一边说理,谈话间用情感就拉近了和乡亲们的的距离,帮助解决群众眼前的问题。
“自从市法院扶贫工作队来了后,村里的百姓有啥问题都会找他们咨询,有啥矛盾也乐于他们帮忙解决,他们有知识讲道理,帮助我们化解了很多村里的矛盾纠纷。”村干部感受深刻。
2020年,前圩村这个没有厂矿企业、没有农村合作社的“空壳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脱贫目标。三年的扶贫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陈良涛回忆走过的路感慨万千,“作为年轻人,我有幸成为中国扶贫攻坚大事业的见证者和奉献者,在前圩村三年的工作,可能就是我最美的青春和梦想吧。”(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