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划“重点”,压实普法责任。以两办《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为抓手,推进普法责任全覆盖。推进落实在执法中普法,在普法中互动体验,打造党建+、税务+、旅游+、食品安全+、环境生态+普法等系列“产业链”,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社会普法责任共担的普法格局。“七五”普法以来,累计印发普法责任清单350份,发布案例600余个。二、抓“看点”,创新普法形式。激活“互联网+”,依托“融媒体”创新发展平台,不断扩大普法覆盖面。动员全体市民关注中国普法、安徽普法微信公众号,用活12348安徽法网。主打的“马鞍山司法行政”微信微博与各类普法微信微博“互粉”,打造新媒体矩阵,常态与网民良性互动。“七五”普法以来,微信总用户35464个,微博关注数1582,拥有微博粉丝数16947。
三、聚“亮点”,打造普法品牌。深入挖掘各类法治文化资源,营造“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法治氛围。目前已建成法治公园、场馆等规模阵地31座,村居法治文化宣传栏550余座。依托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七五”普法以来,共开展群众法治文化活动620余场次,在活动现场受理法律咨询3.1万条,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四、攻“难点”,激发普法活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普法氛围,在各个层面掀起学法用法热潮。举办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组织领导干部常态开展旁听庭审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基地实践活动,举办法治小记者活动;举办“12·4”国家宪法日环湖走活动;全面铺开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组织原创“1+N”模式法治作品。“七五”普法以来,原创作品获部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0余项。
五、读“热点”,提升普法层次。紧贴群众需求,紧跟民生实事热点,依托“法律七进”“法治文化月”等载体,全面铺开法治宣传教育。如,服务“三大攻坚战”,通过讲座形式畅通老年、贫困村民、重工企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学法通道;依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发起青少年维权行动,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与犯罪;走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全力助推营商环境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