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枞阳县铁铜乡采访金铜蔬菜,两点半的渡。等渡船时,我们聊起这蔬菜产业扶贫这一块,蔬菜产业不仅仅是扶贫产业,也是市民的菜篮子,非常重要。在红旗渡口下船后,我们一行就是顺着这条“爱家路”来到金铜蔬菜的。看见一排排高大明亮的大棚,南北方向排列着,数都数不清,上百座吧,这场景还是超出了意料。我们径直走进一间大棚,是联幢大棚,钢架结构,四五米高,一垄垄的菜畦。红亮亮的灯笼椒、肉嘟嘟的茄子、长腰腰的黄瓜、一坨坨的花菜……哇,这么多菜,绿的,青的,红的,眼睛看直了。
一垄新翻出的菜畦撒了菜籽,还没见发芽,一个工人用花洒在给菜秧苗喷水,旁边摆放着塑料营养托盘,西兰花秧苗。
见到余青青时,她刚从一间大棚里出来,左手里捏着一只小袋,右手则拿着一钉耙,显然她正在干活。眼前的余青青,红色的工装上衣,白色的“金铜蔬菜”四个字非常醒目,身材姣小,常年的风吹日晒,肤色麦芽色,一副眼镜倒也几分文静,一只马尾扎,又衬出几分秀气。这90后的女子,这番创业真不简单。
几年前,余青青跟着父亲在南京贩菜卖,一帮卖菜的是芜湖三山的,他们是自己种菜贩到城市里卖,不像青青一家人是批发菜来零售。这样利润是没法子比的。2015年春,他们遇到一个好心人,说只要有20个大棚种菜你们就有好日子过了。余青青父亲是个犟性子,不服输,他听说种菜很挣钱后,对着这个好心人夸下海口,“我回家至少搞200个大棚子,不信到时候你来看看,看我这牛皮吹的——”。一场玩笑,竟促成了余氏父女真的干成了这个金铜蔬菜基地。
说干就干,余青青父女俩回到铁铜,信心百倍。一开始就承包了200亩,种植西瓜,市场上特火的麒麟瓜(品种8424),他们特意请来芜湖三山的师傅,作为技术指导。这时他们还未曾想到,真正的风险正在等着,2015年遇到的两次事故差点栽了跟头,幸运的是他们挺过来了,在和我们叙述时,父女俩都还心有余悸。一次是十多亩的西瓜蔓儿枯萎,俗称蔓枯病,这可急坏了人,余青青忙跑到县农委找到农艺师请教,原来铁铜是棉花种植区,棉区最易得蔓枯病,在专家指导下用药控制了病虫害,幸亏发现早,不然这季西瓜算是泡汤了;第二次是冬季那场少见的暴雪,零下10多度,那时刚建的100座大棚一夜之间压倒了16座,一座大棚光本钱就要一万块,棚里种植的窝笋春节前就要上市,一大棚子窝笋也是一万多块啊,一下子几十万块就没了,余青青父女俩痛心拔脑。面对这雪灾,他们立即生产自救,对大棚进行加固,每个大棚里用烧柴火、木炭、煤球保温,连烧了三天。“这棚里烧火,最危险的就怕工人躲在里面烤火,一氧化碳中毒啊——”说起这烧火保温,青青父亲说,“我们一家人都在大棚外面巡逻,要及时清点工人人数,就怕有人怕冷躲在棚子里不出来,结果人就出不来了——那年长丰的草莓园里不是死人了么——我们三天眼皮都没眨一下,操心啰。”
都说铁铜是枞阳县城的蔬菜基地,余青青说她的金铜蔬菜销往县城的不到十分之一,主要销售给安庆、铜陵和池州,她弟弟开货车,这些城市有固定的客户,都是批发生意,另外一个资金回笼有保障,都是有信誉的。
春华秋实,余青青经营的金铜蔬菜基地,辛劳的同时也发家致富了,青青父亲笑着说,“刚开始时缺钱,家里的钱200万全贴进去了,向亲戚借钱有时不好意思开口,说实话有的亲戚借钱给你还不放心,这种菜种亏了怎么讨钱,后来干脆就拿高息100万。”当问起现在收入和资金时,青青父亲和青青嘀咕了一下,算是统一回复:“毛收入300万元应该有吧——现在有银行主动找我放贷款,我都不要了。”青青父亲声音很肯定,笑声很清朗。
余青青经营着金铜蔬菜基地,致富不忘本。她尽可能地吸纳贫困户到基地来打工,目前有12人常年务工,投放的140万元特色种养业“万千工程”扶贫资金,每年分红8%给贫困村户,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更可喜的余青青将掌握的种菜技术传授给别人,县内白梅、麒麟、横埠都有人来她基地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人次;
“我们自己种植任务忙,但还是尽量地帮助他们,我自己在创业时也曾有别人帮助过我,这也算是一种回馈吧!”余青青轻轻地说,语气很诚恳,真实。
青青这名字天生就与蔬菜有缘,一个90后的女子,有魄力,能吃苦,撑起两百亩的一片天空。俗话说得好,土里生金,就看你舍不舍得下力气。余青青沉下身子,驻进泥土,在她这片园子里她是老大,是魁星,听到她名字后,我脑子里突地想起一句诗,换了个字,或者说取谐音,青青园中“魁”,觉得很合适。
回程时,走在“爱家路”上,觉得这条路分明就是小康路,铁铜人民行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
(吴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