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聂军,1967年7月出生,1987年10月入伍,2001年元月转业到界首市检察院工作,2017年7月接受组织安排任代桥镇代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同年12月转隶到界首市纪委监委工作,此时已经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半年多了,正处在“村出列”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他把卧床不起的老母亲交给妻子,一心扑到脱贫攻坚事业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较好的完成了“村出列”和户脱贫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业绩赢得群众赞誉和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界首市优秀产业发展指导员”和“阜阳市最美扶贫干部”,作为拥有特别扶贫情结的检察官,他还获得2020年度“阜阳市最美家庭”荣誉,成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个标兵。代西村是界首市45个贫困村之一,毗邻集镇,由于村级班子内耗,队伍不稳定,问题矛盾突出,工作一度落后。聂军同志到村任职以来,延续了多年来在部队养成的严于律己、敢于担当、雷厉风行的作风,抓班子、带队伍、办实事、兴产业,补齐“双基”短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实施沟塘疏浚清淤工程,修建水泥道路,安装路灯、绿化植树,建设村头小游园,开展文娱活动,改善村居环境,推动文明实践,引领乡风文明,提升乡村品味。目前村内通往各自然村道路均已硬化,自来水安全饮水项目全村覆盖,电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通信网络光纤接通至各自然村。村党总支部办公阵地和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功能健全,建有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文体设备器材齐全,党群志愿者服务和平安建设、乡风文明培树等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机制。村集体经济是代西村的短板和弱项。为了补上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他自掏腰包管吃管住管包车,带领村两委和部分大户到外地学习产业发展经验,依托万花巢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优化加工生产基地,形成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发展模式,年利润达326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以前的不足5万达到目前的30万元以上。通过种植西瓜、红薯、生姜等特色种植业项目,实现5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通过山羊养殖扶贫项目,实现24户户均增收3000元,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39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三类户”是脱贫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今年以来,他重点帮扶“三类户”,落实“未贫先防、返贫预警”机制,细化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建立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5000元以下家庭“两张表”,确保“三类户”返贫致贫风险“清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期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外方输入、内防扩散及封、禁、查、控、保”的要求,深入摸排,严格布控,对务工返乡人员逐一建立跟踪档案;他组织村干部、医务人员,上门为返乡隔离人员测量体温,落实隔离措施,动员党员、退役军人、志愿者上路值守,进村宣传,张贴隔离明白纸、温馨提示单、宣传明白纸,讲解政策和防控技术要点,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贫困户,他从家里带来一辆轮椅。为了尽快复工复产,他帮助种养大户采购农资和销售鸡苗、草莓等农副产品,帮助务工人员联系就业岗位。今年夏秋之交出现了内涝,他和村干部们一起,排查灾情解民忧,对全村贫困户及老弱病残幼等群体受灾情况进行排查,修缮因雨造成损毁和漏雨的房屋3户9间,为35户受灾贫困群众发放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为贫困户免费发放萝卜、蔬菜等种子,帮助群众和种植大户清沟沥水除内涝,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为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他带领村班子成员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鼓励和支持村“两委”干部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治理能力,做好五年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着“五大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抓住一批能人大户和返乡创业人员,支持他们开展针对农业实体的农资、农机、植保、电商等收种一体的托管服务,探索与集体经济合作新模式新业态,逐步把代西村引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肖少华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