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民主+法治”化解多年纠纷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2-03 09:57:21

近日,六安一个民主法治示范村运用民主方式和法治思维,化解了一起多年的纠纷。

在通往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村凉水井村民组的主干道上,有一口被当地村民俗称为“路塘”的水塘,这口水塘的西北方塘埂是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水塘的西边住着两户人家,西北方塘埂住户名叫郜金林(化名),西方塘埂住户名叫汪维山(化名)。作为村民组日常出行的主干道,原来的塘埂老路因路面狭窄、雨雪天道路泥泞及紧挨水塘等因素,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并存在安全隐患。

2006年8月,西北方塘埂住户郜金林用渣土、石料沿原塘边填埋了部分水塘扩宽了路面并砌筑了挡路墙。郜家填塘扩路的做法,虽然不能排除其主观上存在为方便自家车辆出行的缘故,但客观上为本组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并排除了通行上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直以来,该组绝大多数村民对此没有意见。西方塘埂住户汪维山认为,郜金林打着扩宽道路的幌子填埋水塘,实际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宅基地。因无人阻止,汪维山心里很不平衡,于是,他也拉土填塘,不断扩大填埋面积,并在填埋区域种植蔬菜和堆放杂物。大多数村民对汪维山填塘种菜堆物的做法意见很大,向村里反映,要求汪维山改正。多年来,村委会及村民组多次制止均无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郜、汪二人系邻居,曾因盖房发生纠纷,双方因此结下积怨,现二人均以对方填埋集体水塘要求对方恢复原样为由,各自组织当地村民向乡政府及有关单位写联名举报信,致使矛盾持续发酵,使得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一时间因纠纷闹得鸡犬不宁。

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土门店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现为第八批安徽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村。为妥善平息村民集体矛盾纠纷,裕安区青山乡人民政府及时启动“民主+法治”机制,由乡综治办、司法所牵头,前往属地村委会及村民组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指导村委会及村民组根据民主自治的原则,解决这起10多年的矛盾纠纷。

2020年10月28日,乡政府组织综治办、司法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召开碰头会,共同协商调处该集体纠纷方案,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开展有关法律政策宣讲,指导村委会及村民组依法进行民主自治,稳控局面防止事态升级。

当年10月30日开始,乡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带队前往该村,在属地村委会协助下,在群众中调研不同处置方案的可行性,掌握社情民意,并采取“背靠背”的方式,与郜、汪二人分别谈心、调处,但双方一直不肯让步,均坚持要求对方挖除填埋区域,恢复水塘原样。村民的意见也很大,绝大多数要求保持道路现状,方便日常出行。

鉴于局面僵持,青山乡人民政府指派乡综治办、司法所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土门店村凉水井村民组于当年12月14日召开村民代表会,专题研究、表决如何处置郜、汪二人填埋水塘所形成的土地。当天,参加会议的村民共24户,会议以19票同意,3票反对,2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形成了如下意见:郜金林垫塘部分作为凉水井村民组乡村道路的路基;汪维山垫塘部分作为乡村环境整治的绿化带使用;双方垫塘土地上的附属物各自移除,双方均不得私自占用使用填埋区域的土地。

时间到了今年1月4日,青山乡人民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不违背村民自治集体表决形成意见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行政,对该纠纷地块及村主干道沿线存在的乱丢生活垃圾、占道堆放物品、占用公共区域种植蔬菜等问题集中整治,紧接着,乡里又在部分公共区域栽种景观树,美化了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为防止矛盾纠纷反弹,乡政府还督促村委会及村民组加强管理、养护,并要求村民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至此,一起因填埋集体水塘引发的群体性矛盾纠纷,在当地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当地村委会及村民组依法自治下,在乡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下,得到妥善的解决,受到当地干群的好评和肯定。原来杂乱无章的场面,经过整治,成了美丽的风景,村民们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通讯员 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