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2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同柱、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陶仪声、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江宗法、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燚、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刘志荣参会并介绍相关情况,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主持。
连续345天无本地确诊病例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月6日24时,除1例外地关联病例外,我省已连续345天无本地确诊病例,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总体平稳。春节即将临近,安徽作为人口流出大省,外出、返乡人员增多,聚集性活动频繁,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李必方介绍,为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李锦斌书记、王清宪省长、邓向阳常务副省长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省疫防办就有序做好春运期间群众出行核酸检测、返乡出行疫情防控等工作印发通知,分级分类引导群众就地过年,有针对性地做好出行人员核酸检测工作,规范返乡人员管理要求。
疫情高风险地区应就地过年
李必方表示,在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应就地过年。在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或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春运期间原则上不流动,如确需出行的须经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并持有72小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人员,春运期间省际出行,须持7日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
同时,14日内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之一者,尽量避免非必要出行。低风险地区确需出行人员,原则上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地市和境外。
来皖实行“14+7+7”健康管理
“在重点人群防控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入境来(回)皖人员摸排管控,实行‘14+7+7’健康管理,确保第一入境地隔离期满后,属地落实7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和3次核酸检测,最大限度防范由入境人员引起的疫情输入和传播。”李必方介绍,低风险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确需省际、市际出行的,以及跨省返回农村地区的返乡人员,应当持7日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低风险地区其他人员持健康通行码“绿码”出行。
李必方表示,对符合规定出行条件的返乡人员,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达目的地后不需要隔离。到达城市地区的,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跨省返乡的,要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一次核酸检测。同时,我省对春节期间的返乡人员,采取10混l混采技术开展核酸检测,降低个人检测费用负担,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农村地区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刘同柱强调,农村地区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春节期间应加强疫情监测。充分发挥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店等监测哨点作用,严格落实首诊报告制度。重点对城乡接合部服务人员,尤其是从事冷链运输工作人员,加大核酸检测频次。对务工返乡人员做好信息登记、核酸检测和日常健康监测。
此外,要减少人群聚集,严格控制人群聚集活动,压实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等责任。做好重点人员摸排和网格化管理,养老院、福利机构、监所等人员集中场所严格落实防控指南要求,实行封闭管理。也要加强宣传引导,倡导公众尽量减少出村活动和走亲访友、扎堆聚集,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做好健康知识普及,指导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可疑症状的个人及时规范就诊。
增设春运防疫工作专班
江宗法介绍,省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专门增设春运防疫工作专班,组长单位为省交通运输厅,副组长单位为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以及民航、铁路等部门,成员单位为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文旅厅等九个部门单位。
江宗法强调,春运防疫应做到:一是减少人员聚集。有序疏导乘客分散候车(机)和排队登车(机),落实戴口罩、“一米线”等要求。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严格执行客车客座率规定和留观区设置要求,加强在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对运输场所人员、物品及其相关环境,实施分类、分级防控。二是提升旅客服务。推广应用电子客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及时调整实施票务退改签政策。开通无健康码通道或为老人、儿童等旅客提供代查健康码、协助信息填报等人工服务。三是引导公众错峰出行。组织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适时组织开行农民工返乡和回城“点对点”包车、专列、包机。优化调整学校放假和开学时间,尽可能错开春运高峰时段。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吴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