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近年来,黄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六稳”“六保”任务要求,抢抓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速“融杭接沪”,充分发挥“法治引擎”功能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谋划,定好法治建设“路线图”。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印发《黄山市人民政府2020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明确51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出台《贯彻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工作要求落实指引>责任清单》,明确40项职责,使法治建设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硬要求,切实增强各级党政“一把手”法治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严把关,系好重大决策 “安全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安徽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规定,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配套制度,制定出台《黄山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暂行办法》《黄山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暂行办法》,加强决策后评估,严肃责任追究。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实行“部门法制机构+外聘法律顾问”和本级政府合法性审查机构两级审查、多重把关,做到应审尽审。2020年,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共审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780件。
强推动,跑出营商环境“加速度”。聚焦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部署开展19项创优营商环境升级版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深化企业服务、助力复工复产”专项行动,及时制定惠企惠旅“双十条”政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推动金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完成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和《民法典》涉及规章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破除影响和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障碍。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压缩至80个工作日内,政务服务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入实施商事制度改革,2020年新登记注册企业6942户、增长12.6%。我市入选2020年全国城市营商环境200强、居第83位。组织开展“融杭接沪突破年”活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纳入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重大签约事项。成功举办第二届黄山发展大会,集中签约项目99个、投资总额近500亿元。
促和谐,注入社会治理“润滑剂”。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形成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骨干,村(居)民小组调解小组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市共建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951个,市及各区县实现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2020年调解纠纷12863件,调解成功12692件,调解成功率达98.67%。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2020年共开展“法治体检”座谈会16场次,组织到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39家,开展政策解读59场次,撰写法治体检报告60份,梳理法律风险点203个,提出预防风险、解决纠纷建议259条。加大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执法司法力度,查处涉疫情案件73起,化解涉疫情矛盾纠纷395起,切实推进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工作。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全市74个法官工作室建成,开创“午间法庭”、“假日法庭”、“时令法庭”等特色服务。
(通讯员 帅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