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逢上淫雨霏霏,便觉冬的寒意尚未走远。坐落于铜陵市枞阳县境内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山”的浮山之南麓,浮山中学背倚名山,前临白荡湖秀水,在涓涓细雨的衬托下,更显清幽。
校园里,一栋上下两层的古朴建筑,掩映在浓密的冬青树下,东西两角肉眼可见的修补痕迹,无声诉说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进步人士云集 培育革命火种
1924年,爱国民主人士房秩五先生决心“启发民智,振兴国本”,于是辞官归故里创办了浮山图书馆。在此基础上,浮山图书馆附属小学得以建立,此后,相继增办初中部、高中部。
学校创办之初,房秩五就定下了一条“思想进步,作风正派”的用人标准,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选用严格把关。在校董成员中,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史恕卿、光明甫、朱蕴山,有掩护过革命党领袖黄兴的教育家李光炯,有共产党员周新民。在教员中,有共产党员郑曰仁、张良培、房师亮,有孙炳文烈士夫人、共产党员任锐,有在无为县建立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机构的胡竺冰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上海、武汉、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在白色恐怖中不能存身。浮山中学远离城市喧嚣,地处偏僻山野,交通相对闭塞,再加上有房秩五的掩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就转移到此暂避锋芒。中共安徽省临委的负责人王步文、柯庆施,怀宁县委负责人葛宗文等,均以浮山中学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斗争。
他们利用讲堂,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军阀的道理,传播爱国的革命思想。郑曰仁经常摘抄进步刊物《新青年》上的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材。任锐曾油印了三篇补充教材发给学生,她在讲述“三·一八惨案”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他们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青年学子,播种了革命的火种。
1928年,中共桐东直属支部建立,派吴克正、陈雪吾到浮山中学分别以教员、学生的身份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是年春夏之交,浮山中学党团支部成立。
开办农民夜校 参加武装暴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浮山中学创办了农民夜校,学员来自附近的农村,多半是贫苦农民。教员都是学校的地下党团员,他们一面教识字,更重要的一面是启发农民觉悟,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同地主、军阀进行斗争。学员们受到了教育,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提高,有的后来参加了革命队伍,有的成了农民协会的骨干。
1930年前后,以浮山中学为中心,当地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据《浮山中学志》记载,是年10月当地已有区委3个、支部31个,党员257人,其中,浮山中学22人。
为了发展党组织与发展革命武装齐头并进,1930年7月,陈雪吾、吴克正率领起义人员200余人,持有长短枪100余支,到达了欧家岭,成立了红军独立团,陈雪吾任团长兼政委,吴克正任副政委。8月26日,吴克正下山至安庆刺探敌情归来,在桐城鲁谼山草鞋店附近偷越敌军封锁线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
桐城县委和庐江县委合并后,陈雪吾任县委书记。因叛徒告密,于1933年被捕。关押期间,他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经受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同年3月17日,陈雪吾在桐城紫来桥下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
历经革命洗礼 代代抱寒守志
1968年,周恩来总理在京西宾馆接见了浮中校友朱铁谷,周总理谈到当年鄂豫皖根据地和大别山外围桐城等地的革命情况时说:“浮山中学不是一般的学校,她是该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
历经风雨沧桑和革命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浮山中学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教育,浮山中学校园面积扩大至168亩。如今的校园风貌如诗如画,古典门楼、文化长廊气势恢宏;楼堂馆舍、园林亭塔错落有致;现代雕塑、白玉栏杆交相辉映。近百年“高龄”的“中大楼”,曾经在建校之初用作图书馆和教室,该楼于1941年曾遭日机轰炸,而今改造成为展览馆,每一届新生在秋季入学后,都要在老师的组织下走进这里,分批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老树婆娑剩断柯,可怜冰雪尽消磨。抱寒谁喻心中苦,只为当年结子多!”这是学校创办人房秩五生前所写的一首诗,既道出自己不畏艰难、励志办学的理想追求,更期盼后学之人虽处逆境也不改气节不忘初心,“抱寒守志”已内化为一代代浮山中学教职工的精神内核。
通过艰苦创业、锐意进取,浮山中学跻身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示范作用的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曾被评为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模范单位”等称号。毕业学子中,不少人成为各领域中的精英,有两院院士,有省部级领导干部,有著名学者,有知名企业家,还有更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和开拓者。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让浮山中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为耀眼的青春风采。
(本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