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千古爱在赤阑桥(外一篇)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3-26 18:27:37

□潘小平

过月潭庵沿桐城路往南有一座桥,习称桐城路桥,北桥头立着一块石碑:合肥市重要历史文化遗迹——赤阑桥。

说月潭庵,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但历史上月潭庵的名声可不小。据嘉庆《合肥县志》:“月潭庵,在南门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有邑人黄际会碑记,旧志唐建”,从唐朝起就有了。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庵堂,坐北朝南,有山门、大殿、观音殿、修道房四进,砖木瓦舍三十余间。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山门、大殿均改为民宅,钟鼓、碑刻也遭到毁损,孔、唐、沈、朱等众多僧尼相继圆寂,最后修道房也被拆除了。月潭庵最有名的,是山门前那副楹联:“月光皎洁禅心寂,潭影澄清色相空”,也是庵名“月潭”二字的由来。

有一个时期,我经常从月潭庵门前过,看着它小小的山门,几乎是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心中会有一丝茫然。

一样让人惆怅的,还有桐城路上的赤阑桥,虽处于车水马龙之中,却几乎被人忘却。可是曾经的赤阑桥,是多么声名煊赫啊,多少朝多少代,多少文人墨客,于夕阳西下来到这里,吟诵南宋才子姜夔的名句:“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苍茫时分的“肥水”,氤氲着一层淡淡的雾岚,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是一川醉人的胭脂红。

姜夔与合肥,可谓“夙有孽缘”。宋庆元三年(1197年)正月十五,丁巳年元宵节的晚上,已是不惑之年的姜夔,实在忍不住对他合肥恋人的思念,提笔写下了这阕著名的《鹧鸪天》。需要说明的是,肥水也作淝水,在一些古老的典籍中,肥与淝相通。

说起来已是多么遥远,仿佛一切都是从前,1176年的春夏之交,22岁的落拓词人姜夔,宿命般地来到了合肥,在某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结识了弹琵琶的合肥歌女“大乔”和“小乔”。那一时期的合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沦为南宋的边城,市井萧条,遍地狼烟。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江淮军败,南宋与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长达90年的对峙局面。不知道是怎样的际遇,怎样的惶恐,怎样的偷安与偷生,才造就了鄱阳天才词人姜夔,与合肥欢场姊妹花的这一段缠绵?那真是乱世中的匆匆一瞥啊,从此他们三人之间,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生死爱恋。姜夔最负盛名的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即是作于他从合肥返回江南的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此时距离金人兵临扬州,已有十六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当年繁嚣都会,而今满目苍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暮色、军角、空城”,写尽丧乱之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姜夔才倍加珍惜他与合肥姊妹间的这一段乱世情缘。姜夔与合肥两姊妹的情感纠缠起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可能是1176年的岁暮天寒时候,也可能是1175年的春节期间。一代词学大师夏承焘,曾专门做过考证,发现姜夔青少年时期的行迹历历可考,唯淳熙三年丙申(1176年)至十三年(1186年)缺略不详,极有可能这十年,他频繁往来于江淮间,与合肥姊妹花相聚,而这正是他22岁至32岁,最青春美好的年龄段。“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来时秋已过,西风门巷柳萧萧。”宋金交战中,合肥曾两度失陷,“巷陌凄凉”,而姜夔把这里称作“我家”,想来合肥曾给离乱中的词人姜夔,一份家一样的安定和温暖。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杭州大学进修期间,在中文系的小资料室里,曾见过夏承焘先生几面。是下午的四五点钟,夏先生穿着中式上衣,老式布鞋。和他一同出现在小资料室的,还有著名的楚辞学家姜亮夫先生,也是布衣布鞋。阳光从窗棂间透过来,有一种久违的安闲。这是老先生们相约吟诗的辰光,因用的是古音古韵,我不大能听得懂,但还是被他们悠长的声调,和轻轻晃动的身形所深深感染。夏先生吟诵的,就有姜夔的词,有那阕著名的《扬州慢》。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二十四日,姜夔离开合肥,可能是去往江西,但不久就又转了回来。暮春之际,他再次告别两姊妹前往金陵,作自度曲《长亭怨慢》,以写离别之情怀。这一年的秋天,姜夔再次回到了合肥,但不知是因了什么变故,他始终没能见到两姐妹。此后他写了《摸鱼儿》,中有“漫说道、年年野鹊曾并影。无人与问。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句,甚是彷徨孤单。

有民间传言,两姊妹因不甘忍受金兵的侮辱,双双投河自尽,可兵荒马乱之中,又有谁知道呢?

有资料显示,淳熙三年至十三年的十年间,姜夔至少4次来过合肥,均居城南的赤阑桥畔。他自己在《淡黄柳》序中也写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在他一生流传下来的87首词中,有《一萼红》《踏莎行》《杏花天影》《琵琶仙》《淡黄柳》《凄凉犯》《秋宵吟》《浣溪沙》等22首,是为这对合肥姐妹花而作,赤阑桥就这样跨越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时空之上,成为宋词意象中的经典。

词人笔下的赤阑桥,在今环城公园银河景区的大范围内,附近建有“白石知音”的大型浮雕。浮雕为长46米、高4.2米,黑白相间的花岗岩,构图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将生活场景与诗词意境相融合,配以梅兰竹石,于闹市中给人一份难得的萧散与宁静。唯河畔满眼皆为桑、楠、桂、槐等树木,还有就是法国梧桐,鲜有垂柳出现。这与姜夔800年前,多次描绘过的“合肥巷陌皆种柳”,“唯柳色夹道”、“西风门巷柳萧萧”的意境不相符合,有些遗憾。今日,虽赤阑桥头,“柳下坊陌”不再,攘攘街市熙熙人群中,也没有多少人知道800年前那段绮丽往事了,然乱世中的邂逅和情爱,以及两军对垒中短暂飘拂的酒旗煦风,依然在桐城路南,芜湖路西一带缭绕,尤其在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