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底色冷冽的生活里供奉热忱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3-26 18:28:28

□王新宇

写书评,是一件危险的事。言过其实,有吹捧之嫌;言不及义,愧对作者。而为童星的《此间光阴》写点文字,更是艰难。读童星的文字,恰如此间合肥光阴,春至孟仲,乍暖还寒,跌宕起伏;阴晴无端,飞鸿踏雪。然毕竟是春天,绚烂不远,即便在寒雨中奔波,亦能偶见早开的花朵,感受到属于春天的气韵,窥见靥笑春桃的明艳。

评说一篇文章容易,见仁见智而已;评一本书,尤其是这样披肝沥胆的心灵表白,总是让人迟疑:那些浸透作者心血的文字,如何读懂已属不易,遑论评头论足。

西人诺瓦利斯言:“书中缓急轻重处,悉凭读者之意而定。读者于书,随心施为。所谓公认准确之读法,初无其事。读书乃自由操业。无人能命我当何所读或如何读也。”由是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加之作者童星与我师出同门,先后就读于江城同一所学校文学院,即便有所偏颇,当不会怪罪。

《此间光阴》所集100余篇稿件,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都是近五年来的稿件。这让人不仅惊叹于作者的勤奋,更钦羡其梳理情感的能力。我能想象,在合肥生活工作的短暂时间内,工作之余,一个人静默下来,打开记忆的缺口,去思考既往斑驳的岁月,经历的人与事,苦辛与欢愉,是艰难的。回忆是需要勇气的,但谁又能丢弃昨日种种,轻松面对未来。于是,金陵的秋日梧桐,合肥红枫路边的蔷薇;江南小城的校园,巢湖岸边的草地;颠沛辗转的求学求生,伴女读书的苦乐......以及离散、爱怨;成败、得失,这些碎片时光、冷暖际遇,触发她对生命的思索,或沉痛或轻盈,以热烈以幽静,毫无修饰地得到表露,这是一种成长,更需刀刃向内决绝。

《此间光阴》抒情、叙事自由开放,结构严整,足见作者深得散文之妙。“遵四时以叹逝,瞻外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傲岸不谐而敏锐多思的童星,找到了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当然,也是滋养心灵,执着信念的法门。

散文,我国最古老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秦汉散文,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成就之大,在汉语言文学的数千年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辉光闪烁。因其文体自由、取材广泛、直抒胸臆,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过写散文的经历,因此,写散文予人赏析,是大费思忖的。而童星说怀着“活生生的怯意”,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此间光阴》值得用心去读。

文学是疏离化的语言。但对于《此间光阴》则不然,读《此间光阴》就像在与朋友聊天。聆听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只是一个聆听者,在这里你可以得到成长,感受生命的韧与美,甚至已逝时光的温热。听着听着,就找不到自己,叙说与聆听失了界限。

“独抒性灵,不拘俗套,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用于描述《此间光阴》是恰当的。这得益于作者对外物的体察和自我心灵的观照。读那些充满中国文学元素的句子,时时有种错觉,合肥的某块阳台,那里布满各式盆栽,偶尔会有衣衫林列;时光流走,春去夏至,秋霜冬雪,还有城市四季不变的喧嚣,一切的一切,在眼前依稀来去。和着作者内心岁月累积的情绪,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不期而遇,成就了这一篇篇精致的文章。遂想起“落日楼台一笛风”来。不过,作者的阳台时常是阳光灿烂的,留在衣物上,给人以心灵的温暖。

童星是驾驭文字高妙的骑士,常常惊诧于作者对语言的随心安排。信手拈来,当然也是散文书写的一大妙处。“软云离离”“冬是一夜时间席卷而来的”“太阳在晨间的灼灼之后便隐进云里,天空静成一抹浅灰。时光倏忽,陡然静下去的天空,给城市的蓬勃仓促一个无言且坚定的信号——秋至”等诸如此类的语句,初读愕然,细思惊觉,真真“于我心有戚戚焉”。又如,“我的目光有时会迅速地扫过她的脸庞,并不敢停驻,那份来去的苍凉与仓促,我不敢看”“我捕捉不到她或拥有的稀疏的关怀”这样的文字,又时时有寒意袭来,悲不自胜。童星的文字时如昆仑山的雪岭,高冷夺目;有时又如脚下的泥土、路边的野花,朴拙无华,透出人间的温暖。这样两极之间的信手切换,实在是赏心悦目。

感时伤事,吟风啸月;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尺牍小品,尽现精神,营构出作者富饶的人生世界。

然而,仅仅把《此间光阴》视为纯粹的性情文字,远没有走进作者创作的深处。尽管作者在自序中言,这是五年来的文章,既没有刻意也缺乏谋划,完全是调适心灵的意外收获。“几十年的世间穿梭,多数人看起来兴致勃勃,实则以自己的精血,活给别人看。”冷静深邃如冰峰,又掩不住文字背后悲悯而温热的情怀。而“沉默是一种躲闪,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一种欲求不达之后的接受”,无疑又是在生活的磨折之后的无奈,然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智慧呢。

写景亦如是。“日间的秦淮河边,在青色天际中,淡却所有的香艳,像是与一场风情做了正式的告别,寻常如一条普通的街。”其中,又有多少岁月不居、沧海桑田的感慨:风流云散,烟花盛景不再,一河现代文明烟熏火燎的急促气象。这样的失落也曾有过,若干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面对两岸喧嚣的市井繁华,兴致索然。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如何接续共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人生这辆车,人来人往,但自始至终的乘客很少,珍惜。”时光逆旅,人人百年孤独客,作者大有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的了然。然而,每次读到这样的文字,似有轻微的叹息透过文字传来,像去年窗外四月的风,刮在谁的记忆里都是一怀挥不去的愁绪。

描摹自然,观照行走,作者总能找到与自我心灵相宜的地方;于岁月的驳杂熙攘中,深味静在的妙处。作者时时处处剖白的是对人事的距离感,然这种距离是春天的颜色。《此间光阴》中有一些篇章是关于爱的。情人之爱、母女之爱、师生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爱的聚散,爱的理解,爱的付出,寥寥数语,一句话、一个场景,让人怦然心动。略有遗憾的是,整部书中,这样的篇章不多,正缘于此,尤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