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曲《嫂子颂》风靡神州大地,乡村嫂子曾给亿万人民留下了温馨记忆。颍上县拥有人口179万,常年有62万人在外务工。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留守村嫂,队伍庞大,年富力强,拥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占93.8%。她们自己面临生活压力、精神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基层服务柔性又不足。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充分激发村嫂这支生力军的潜能?颍上县通过创新开展村嫂理事会工作,提高留守妇女的存在感、获得感,找到了补充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和破解留守问题的突破口,深入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开启了颍上乡村善治新模式。
2020年初,一场没有硝烟的新冠疫情防控战迅速展开,留守村嫂们主动请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宣传防疫政策、传播防疫知识,卡点上执勤守护、志愿服务。当年7月,按照国家防总命令,颍上县一天之内相继启用三大行蓄洪区,涉及8个乡镇15.9万人。就在防汛救灾的危急时刻,村嫂们再次出现在第一线,她们配合镇村动员蓄洪区人员紧急撤离,帮助安置点买菜做饭,村嫂们身着的“红马甲”值班、巡堤,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颍上县委、县政府正是看到了这一喜人态势,思考谋划赋予村嫂更多的职责,切实盘活用好这支难得的宝贵力量。此前的2020年5月,县委就尝试在西三十铺镇洪单村开展村嫂组织试点工作。2020年6月,颍上县印发文件,拟成立“村嫂理事会”。
理事会成立伊始,村嫂们率先开展“七查七看”活动:她们围绕“看生活氛围、查家庭和谐;看着装得体、查举止文明;看房前屋后、查庭院整洁;看居室摆设、查安全规范;看厨房环境、查通风换气;看厕所卫生、查无味无蝇;看畜禽饲养、查圈舍管理有方”,她们积极行动,红袖章、红马甲活跃在乡间,嫂子们成了“卫生环境监督员”。经过一系列活动,乡村的窗子亮了,灶台净了,小院美了,人精神了。
在农村留守女性中,巾帼英雄层出,她们曾经闯荡过外面的世界,如今因为孩子上学、老人赡养回到家乡,灶台并不是她们心中的舞台,家务不是她们最终的梦想。这股力量一经唤醒就汇成磅礴之势。她们年轻,政策能懂、电器会修、抖音能玩,有困难找村嫂成了群众习惯;她们知情,了解家长里短、矛盾症结,是畅通干群的纽带桥梁,有问题找村嫂成了群众共识。她们热心与柔情兼具,既能保媒促姻缘,也能春风化雨解心结,有矛盾找村嫂成了群众意愿,村嫂从“卫生督查员”再次升级。
2020年11月,颍上县四大班子领导23人开展村嫂专题“夜话”活动,分赴包联乡镇,和村干部、村嫂代表及党员、群众共议村嫂理事会建设推进。当年12月1日,颍上县委常委会决议出台文件,明确鼓励村嫂定位:争当政策法规“宣传员”、村居环境“监督员”、乡风文明“引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居治理“信息员”、扶弱济困“服务员”的“六员”职责。截至目前,这支“六员”服务队伍共计4322名村嫂,覆盖全县所有村居。
为了将村嫂理事会纳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2020年11月中旬,颍上县紧锣密鼓,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颍上县村嫂理事会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12月4日,颍上县村嫂理事会按照民政注册程序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定性为非营利性的基层社会组织,在党组织领导和妇联指导下开展工作,明确村嫂的“志愿服务”“参谋助手”定位。村嫂理事会实行会长负责制,会员实行划片包干,网格化管理。以在家常住户为基数,原则上每百户推选一名村嫂,规范村嫂进退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县乡村共开展村嫂培训13345人次,实现了分层级、全覆盖。县财政为每名村嫂每人每月列支200元工作补贴,列入年度预算,乡镇予以绩效补贴。目前,该县部分乡镇已有优秀村嫂进入村两委队伍或后备队伍行列,真正实现从村妇到村嫂,乃至村官的华丽转身。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