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返乡祭祖流动增大,现场祭扫聚集增多,疫情传播扩散风险骤增。有鉴于此,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人物同防”的各项防控措施,全面推广“云祭扫”等非现场祭扫方式,就成了一种“必须”。
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清明祭扫乃人们祭祖怀亲、传承文化的一种“刚性需求”,是寄托哀思的一种传统美德。然而,传统祭扫方式呈现升级加码之趋势后, 却逐渐背离传统文化,且与清明“慎终追远”的本真渐行渐远,使得清明节似乎变得并不清明。清明祭扫,或是每个人生活价值观的修复节点,或是每个人敬畏生命的顿悟时段。传统节日之所以绵延千载而不衰,正是因为有着不同时代、不同传承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场景的切换,人们的祭扫形式也在传承与发展之中得到优化与拓展。
“因时而变”的“云祭扫”,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不减的是爱意,体现的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无缝衔接和完美融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重在传承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理念与感恩情结。清明祭扫,未必需要“亲自上阵”,更未必需要“烟熏火燎”。“思亲莫让烟尘扰,网络祭扫慰先人”。互联网时代,“云祭扫”作为一种简朴、文明的祭扫方式,成为人们清明祭扫的新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欣然接受了这种绿色、安全、文明的祭祀方式和理念。
缅怀先人,心胜于形。清明祭扫,不在于祭扫的形式,而在于情感的表达。就此而言,“云祭扫”更能凸显清明祭祀的精神内核。别样的清明,一样的思念。写一行诗句,献一束鲜花,送一首乐曲,传一段视频,“云”上抒感怀,“云”上寄哀思,让爱在“云端”绵延,不失为慎终追远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失为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承路径。心中有情,不分远近。“心”不在,即便立足墓前,依然无济于事;“心”若在,即便网络祭扫,同样表达追思。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祭扫方式,“云祭扫”不只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更是全面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的应有之义。
曹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