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序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入开展英模学习教育,选树推荐一批事迹可信、形象可亲、品格可敬、精神可学的先进典型,从即日起,省司法厅联合本报策划推出“身边的党员故事”系列报道。系列报道将通过持续讲述安徽司法行政干警和法治工作者感人的事迹,全面展示党员干部时代风采,弘扬英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进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激发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热情和担当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抗“疫”一线火线入党
▲去年汛期,郑孝翔为防汛抗洪的民警职工提供巡诊服务。
人物名片:郑孝翔,男,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沐集监区四级警长。
所获荣誉:2020年8月,因在防汛抗洪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安徽省监狱管理局通报表扬;
2021年1月,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郑孝翔在援鄂期间留影。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将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抗‘疫’一线锤炼自己,自觉接受组织考验……”时隔一年,郑孝翔再次回望那惊心动魄的援鄂经历,恐惧、担忧、焦虑的情绪已经远去,可入党申请书的内容却还记得清晰。
2020年,郑孝翔在援鄂期间火线入党。他头顶警徽,身披白衣,践行着监狱人民警察“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誓言,履行着医生“救死扶伤、消除病痛”的天职。
一通告别电话打消家人疑虑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郑孝翔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单位参加封闭执勤。随着湖北省疫情趋紧,司法部号召监狱系统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郑孝翔主动请缨,在写完援鄂请战申请书后,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爸,我要进单位隔离值班了,可能时间有点长,你们不要担心。”谁料父亲的第一句话竟是:“你不会是去湖北支援吧?”郑孝翔心里一惊,这难道就是血肉亲情之间的心灵感应吗?可是,他不能,也不敢对父亲说实话,父母亲年纪大了,如果知道他去湖北,必定寝食难安。他按下心中的狂跳,故作镇静地安慰父亲:“怎么可能,我们单位现在人手紧张,社会医疗人员已经去了很多,根本用不上我们。”解释了半天,总算让父亲暂时打消了疑虑。
来到武汉后,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当防护服、隔离服、护目镜、口罩、手套往身上一套,郑孝翔瞬间就懵了,厚重的防护装备让人行动受限,根本不敢有过多的动作,深怕一不小心将防护装备弄破;呼吸困难致大脑缺氧,进舱三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浑身湿透。郑孝翔不断在心中默念,“我是警察、是医生、是战士……”强迫自己冷静、再冷静,放下顾虑和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中去。
有一种光荣是“疫”线入党
援鄂期间,由于医护人员较少,郑孝翔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为了节约防护服,郑孝翔不吃不喝,小便实在憋不住的情况下就靠纸尿裤。刚开始,这个穿着纸尿裤的“大男孩”还有点难为情,有尿意了就一直忍着,后来每天带着几斤重的纸尿裤也能照常工作了。
一天工作下来,郑孝翔的脸颊被口罩压烂了,身上也被小便浸泡而起了湿疹,但是他丝毫没有一点退怯之心。“通过这次历练,我成长了不少。与病毒的较量,看不见硝烟,也听不到枪炮声,但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危险几乎无时不在。越到关键时刻,越能够考验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和勇气。”援鄂期间与病魔殊死搏斗的五十多天里,郑孝翔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入党申请很快得到组织的认可,并在当年2月底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闻“汛”而动上堤巡诊送药
从武汉凯旋后,经过短暂的休整,郑孝翔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2020年7月,白湖地区出现连续大范围强降雨,区域水位高涨,防汛形势严峻,郑孝翔再一次主动站了出来。申领物资、卫生消杀、为有慢性病的受灾群众送医送药,哪里有需要,他就冲在哪里。
正值盛夏,酷暑高温袭来,东西大圩不时出现管涌险情,大量人员在大堤上防汛守堤,时刻有中暑、被蚊虫毒蛇叮咬导致外伤的风险。郑孝翔带领医护人员上堤巡诊,三十多个防汛点,每天两次往返近一百公里。汛期结束后,他晒得黝黑,身上很多地方都已脱了皮。
勇于开拓的行政执法监督人
▲2021年2月25日,李新林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培训。
人物名片:李新林,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亳州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科科长、亳州市司法局第一党支部书记。
所获荣誉:先后被亳州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他把岗位当战场,展军人风骨,做实干楷模,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李新林一直践行着“工作如打仗,没有条件可讲,攻坚克难、敢打必胜,一认真就是行家”的理念,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质效,迅速完成了从军官到警官、从政府法制工作者到司法行政执法监督法律工作者的蜕变,从门外汉成长为法治岗位上一名勇敢的开路人。
敢做善为啃下“硬骨头”
一头是百姓利益,一头是部门决定。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裁量权基准是否规范,考量着行政执法监督法律工作者的智慧。
▲2020年8月19日,李新林组织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
为推进依法行政提质增效,在李新林的努力下,近年来,亳州市推行说理式处罚决定书,严格按照行政处罚裁量阶次行使裁量权。亳州市委、市政府把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考核和市直单位效能考核内容。全市普遍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切实保障了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2020年9月12日,中央政法委员会“长安评论”公众号以《亳州市多举措提高依法行政质效》为题,向全国推介亳州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动真格让监督“长牙生威”
行政执法监督是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能不能让监督“长牙生威”,就要看敢不敢动真格。
李新林认真组织“案卷评查”,切实促进行政执法更加规范。每年开展对重点领域和涉及民生执法案件的卷宗进行评查抽查。2019年突出对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司法专项督查评查,2020年对全市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按照一般程序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并已办结的案卷实施评查。两年来评查抽查600多卷执法案卷,通过各地组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专家库,邀请公职律师、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纪检监察、政法等系统部门人员组成案卷评查集中评查评审组等方式,随机抽取案卷,通过一卷宗一评议一记录的方式,对事实认定、证据采集、法律适用、处理结果、文书制作、办案效果等方面提出书面评查意见和建议,形成评查报告,促进各部门执法规范。
秉持公心为民“不打折”
在推进依法行政的征途上,李新林秉持一颗公心,谋事用心、做事上心,力求让百姓办事更省心、更舒心。
他深入推进“减证便民”,持续推动规范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亳州按照“八个一律取消”标准,取消市本级自行设定证明事项26件。2021年1月25日,亳州市政府第18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亳州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较早启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从制度层面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为积极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执法监督,在李新林的倡议下,2020年亳州市司法局从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中聘请80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履行“找茬挑刺”的职责,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为迷途者回归路掌灯
▲顾晴(左一)带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法》进社区新宣传活动。
人物名片:顾晴,女,1990年1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淮南市司法局田家庵区社区矫正中心主任、国庆街道司法所所长。
所获荣誉:2019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被安徽省妇联授予“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在淮南市田家庵区,有这样一名“90后”社区矫正工作者,她是社区矫正审批的“铁面人”,她是社区矫正业务的“操心人”。
▲顾晴组织小学生参观社区矫正中心接受警示教育。
从事社区矫正工作8年来,顾晴刚柔并济、至真至情,点亮迷途者回归的心灯,帮助17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筑牢一方的安全屏障。
严“字”当头强化监管
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事执行活动,对于触犯法律法规、不服监管的人员,顾晴坚持严“字”当头,“铁血”执法,在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外出审批、执行地变更等环节中,顾晴准确适用法律规定,严格依照程序,规范证据收集,同时,主动做好与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各司法单位沟通协作,实现社区矫正各项衔接程序的无缝对接,形成社区矫正执法合力。
2018年,社区服刑人员杨某某在缓刑期间不思悔改,再次触犯法律,被田家庵区司法局与公安、法院、看守所等单位的通力协作,将其收监。
8年来,顾晴共办理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1300余例,给予警告处分160余例,提请收监执行9例,提请特赦12例,未发生一例复核案件,有效维护了社区矫正刑事执行权威。
“新”字出彩树立品牌
一首曲目《让心中的梦飞翔》,由55名社区矫正对象组成的“矫响”合唱团齐声唱响,嘹亮的歌声、真挚的感情展现出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矫响”合唱团已成为田家庵区的一项教育矫正品牌。
近年来,顾晴细分分期教育、分类教育、警示教育、联动教育、节点教育、主题教育六大教育模式,创设“微信课堂”、直播教学模式,连续举办两届社区矫正主题开放日活动,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众、社区矫正对象家属走进社区矫正中心,提升了社区矫正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提高了社区矫正教育质量和效果。
“情”字暖心用爱帮扶
“要不是顾所长帮忙,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怎样!”社区矫正对象宋某刚入矫时态度消极,顾晴主动找到宋某谈心谈话,在了解到宋某想开小龙虾餐饮店又苦于无技术时,顾晴在原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技能培训班课程上,专门为宋某安排了小龙虾烹饪课程。在顾晴的帮助下,宋某如愿做起了餐饮生意,收入有了保障,家庭日渐和睦,生活有了起色。如今,宋某虽已解除社区矫正,但遇到开心的事,他还会来社区矫正中心同顾晴分享自己喜悦的心情。
为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2020年以来,顾晴针对男性和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需求,联系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举办美睫美甲、烧烤、厨师、电工等4个就业技能培训班,103名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培训,其中不少人通过培训掌握了一门技术,端稳了“饭碗”。
将法治阳光洒向祖国边疆
▲简燚在服务地开展《民法典》讲座。
人物名片:简燚,男,1967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元恺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所获荣誉:2018年,被评为“马鞍山市十佳公益律师”;
2020年,被授予“全省律师党员示范岗”荣誉称号。
“距离不是障碍,我会一直和温泉县的朋友们保持联系,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我的能力提供帮助,用另一种形式继续我的‘1+1法律服务志愿者’行动。”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2019年7月,简燚律师报名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被派遣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
发挥专长解决涉农纠纷
2020年5月,温泉县一农牧场的农田滴灌出现了问题,影响了3100亩玉米的生长,由此引起了发包方、滴灌施工方和承包农户之间的纠纷,三方分歧较大。2020年5月18日,简燚受当地司法局委派,参与该起纠纷的调解工作。
接到任务后,简燚首先找到发包方,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事情的起因。然后,又马不停蹄与施工方人员、承包农户代表取得接触,对双方的诉求和分歧有了进一步了解。厘清了来龙去脉,简燚和多方代表协商,法理并用弥合分歧。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促成各方在三天后达成了一致意见:由施工方出资365万元给承包农户,买断3100亩农田2020年的承包经营权;施工方自行对滴灌工程进行整改,3100亩土地当年的种植收益归施工方所有,盈亏自负。
▲简燚为温泉人民法院干警做减压心理辅导。
协议签订后,简燚继续和当地法律工作者一起,陪同当事人到温泉县人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直到这起涉农纠纷圆满解决。
毫不保留分享赢得信任
“1+1”法律援助志愿者除了为律师资源缺乏县或者无律师县的政府、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传帮带,就是后面的那个“1”,一般都是大学生志愿者或法律援助工作者。服务期间,简燚把平时收集的法律法规、司法实务等资料,收藏在办公电脑的专门文件夹里,并组建了一个“温泉县法律援助中心交流群”,把相关工作人员拉进群里,在群里分享各种法律知识。
每次到基层普法,简燚也会把讲稿留给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并鼓励少数民族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把文字稿翻译成本民族的文字。
正是这样毫无保留的做法,让简燚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信任。虽然现在简燚已经回到了安徽,可他还会接到来自温泉县的咨询电话。
延期服务当好社区志愿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简燚的服务期延长了三个月。2020年7月起,温泉县进入全面隔离状态,所有人员居家隔离,无法正常进行工作。其间,简燚申请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清理垃圾、为居民送菜、开展核酸检测、维持秩序……彰显了一名志愿律师的公益担当。
在15个月的服务期内,简燚共办结刑事帮助认罪认罚案件98起,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4起,普法授课21次,接待法律咨询270余人次,为政府和群众挽回损失500余万元。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