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阜南“乡土话”传递党的“好声音”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4-27 15:17:56

法治安徽网讯 4月15日至16日,由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全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在阜南县召开。记者随团走访,深切地感受到该县开展“举旗帜 送理论”下乡活动的蓬勃态势。

2020年春季,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阜南县苗集镇张古村村干部王雪松的“王小五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用阜南当地方言录制广播,一下子火了,网友围观量迅速逾千万。对此,苗集镇党委给予高度认可,镇党委书记于旬亲自上阵,坚持每周用方言土话录制一篇疫情防控宣传广播,通过乡村“大喇叭”与群众隔空对话。由于效果火爆,该镇持续改良推进这种土味宣传方式,从脱贫攻坚到扫黑除恶,从移风易俗到政策宣讲,连天线,接地气,把党的“好声音”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中宣部主管的《时事报告》杂志关注报道了苗集镇的“末梢宣讲”做法和经验,并获评省委宣传部首届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同时苗集镇党委获得全省基层宣讲集体,党委书记于旬获得全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被吸纳为基层理论宣讲专家库成员。阜南县在苗集镇理论宣讲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乘势快上,充分依托全县资源,组建队伍,搭起平台,大张旗鼓、形式多样地开展送党的好政策下乡活动,打通基层政治思想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党政干部,首先要学会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相处,就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真正地融入群众,善于勇于做老百姓的贴心人,掌握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艺术。要特别注重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唱好主旋律。

阜南县建载体、用平台、抓落实,通过大讲堂、农民夜校、文化站、农家书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建设一批固定宣讲点,分类分众分时开展宣讲,成立由现场聆听总书记考察王家坝讲话的干部、群众、受到总书记接见的抗洪一线代表、县委讲师组、党校教员组成的宣讲团,深入乡镇、企业、医院、学校等地进行巡讲60场;结合政策形势,全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374场,受众3.4万人次。围绕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开展专题微宣讲、艺术化宣讲和末梢宣讲750场。发挥文化创作、文化演出、文艺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全县建成文化广场900余个,去年开展送戏进万村328场,举办体育活动328场,体育活动1000余场,28个文化站、3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免费开放;举办第九届安徽曲艺展演,以淮河琴书、快板、鱼鼓等形式宣传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形成柳编之都、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阜南县红色记忆展览馆、淮河琴书传承人孟影工作室、王小五广播等文化品牌。

在工作中,该县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广覆盖、多功能、接地气的宣讲阵地。苗集镇前进村利用一处建于1967年的农村土屋,搜集犁杖、纺车、石磙、织布机等农耕机具改造成新时代农民文化馆,通过衣食住行变化展示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全县红色教育的“打卡地”。经开区白果社区的农耕“议事茶堂”异曲同工,既让群众忆苦思甜,又能解决群众矛盾。把讲堂搬到农民广场、田间地头、学校课堂,通过板凳会、庄台会、“阜南夜话”等形式,说百姓话、讲百姓理,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互动交流中,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让群众入心入耳。

阜南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专兼结合、广泛覆盖的百姓宣讲队伍。从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抽调优秀宣讲人员,组建县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目前县级宣讲人员共200余人。组建村书记、老干部、乡贤、种植大户为主的村级宣讲队伍,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乡土话”传递“新思想”。同时主动“触网”,通过阳光村务信息网、村庄微信群进行推送,及时分享党的最新政策。全县“学习强国”APP党员下载激活总数36740人,党员下载率92.7%。涌现了救人后悄然离去的郭彬彬、街头施救老人的王立洲、勇救落水老人的交警郜学华,以及乔如芳3人接力施救突发心脏骤停男孩等好人好事,出现孟影、温光民、李家举等先进典型人物。

用百姓话,化繁为简;用身边事,化虚为实;用土专家,化远为近。正如中共阜南县委要求的那样,全县所有党员干部都与群众同站一个屋檐下、同坐一条板凳上,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技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聂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