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安徽网讯 铜陵市司法局突出司法行政职能优势,积极在统筹依法治市、公共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上出实招、用真功,全力夯实市域治理现代化法治根基。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跑出法治服务“速度”
“一张网”让服务更快。该局精准聚焦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全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5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7个法律服务站、448个司法行政工作室,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无盲区覆盖。推进线上线下平台互通,建立市级统筹、县级一网通办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法律服务机构均在“12348”安徽法网上开设店铺。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模式,依托乡镇(社区)“法治超市”、律师进社区、“法润铜都”微信群等载体,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8915件,解答法律咨询10528人次。
“一支队伍”让服务更专。该局积极依托优质的律师资源,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公共法律服务队伍。针对重大项目、民营企业等组建“重大项目律师服务团”“民营经济律师服务团”等“八团一队”,出台“法企同行”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制定《关于为中小微企业应对肺炎疫情共渡难关提供法律服务的实施细则》,编印《疫情防控法律服务指引》,大力开展“送法进万企”活动,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法治讲座200余场次,提供法律意见3540件,参与重大项目谈判、起草或审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合同及重要法律文件1580件。推荐律师担任政府、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全覆盖。
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彰显法治为民“温度”
发扬人民调解“枫桥经验”。该局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以市、县(区)5个调解中心为统领,37个乡镇调解委员会为主体,448个村居(社区)调解委员会为基础调解网络,覆盖城乡,实现群众矛盾纠纷“有处说”。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积极吸纳退休干部、法官、检察官、律师、楼栋长、业委会成员、法律明白人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定期组织人民调解员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巧,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员工作能力,全市共有2721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其中专职调解员218名,实现矛盾纠纷“有人理”。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市级每季一排查、乡镇每月一排查、村居每周一排查制度,共排查化解15448 件矛盾纠纷,有效防止135件民转刑案件和 112件群众上访事件发生,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区)、矛盾不上交”。
打造多元调解“铜陵方案”。该局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对接平台。抓好警民联调平台建设,在全市46个公安派出所全部建立警民联调工作站,选聘专职调解员常驻从事调解工作;抓好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在法院设立5个诉调对接中心,建立“进驻式”、“派驻式”、“桥梁式”诉调对接体系,邀请调解员进驻法院诉调对接中心,通过委托调解方式实现诉调对接;抓好访调对接平台建设,市、县区分别设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抓好区域联合调处平台建设,成立市级人民调解中心,指导县区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发挥信息收集、纠纷分流、督查督办作用,协调专业调解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及乡镇、村居工作人员等统筹化解辖区内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在基层有效化解。
强化人民调解“正向激励”。该局建立全市统一的案件补贴标准与调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明确细化案件补贴标准,对调解成功且卷宗合格的案件给予不同的补贴标准,口头调解案件每件补贴20至50元,一般调解、较大调解、重大疑难复杂调解分类每件补贴200至800元,调解不成功的每件补贴50至200元。严格案件补贴申报、审核、发放等程序,加强经费管理和责任追究,细化风险管控,严把经费使用关。积极开展“争创人民调解能手”、“优秀人民调解员”、“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优秀人民调解案例”等评选活动,选树先进典型,激励人民调解员担当作为。
(通讯员 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