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不忘初心深帮扶 真抓实干暖民心
来源:法治安徽网 阅读量:10000 2021-04-30 09:49:02

方华红,现任铜陵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自2017年5月被选派到枞阳县山镇巢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以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务,履职尽责,率先实现软弱涣散村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目标,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四连增”。 在2017、2018、2019年度选派干部考核评议中,他均获优秀等次,2019年4月,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重返扶贫一线

他对农民有一份特殊情感

2016年3月,方华红当时在市委政法委工作时,就曾被选派到枞阳县老洲镇桃源村和横裕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长。2017年5月,由于工作调动,组织上再次选派他到枞阳县山镇巢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他二话没说,背上行囊踏上了去巢山村的扶贫道路。

巢山村人多地少,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留守的几乎是老弱病残,除了依靠传统种植业,多数村民家中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面对那些低矮破旧的房屋,年过半百的方华红心情顿感沉重。对于扶贫,他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在机关工委工作时,他就曾兼任西湖乡工农村的班子书记,带领村民修路、建农场、搞生产,直到今天当地的百姓还对他当年的工作念念不忘;2016年3月还在政法委工作的他又身先士卒,深入枞阳县老洲镇桃源、横裕两个村开展扶贫工作,成为铜陵市第一批外派的扶贫干部。如今再次回到枞阳大地,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扶贫成效回报这些村民,兑现自己最初的诺言。

说干就干,随后的日子里,方华红很快进入角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走基层、听民情、查民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就踏遍了78个村组每一个贫困户的家中,每次“家访”他都会随身带着扶贫笔记,把百姓的诉求、困难等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每天晚上回到村部,他都会仔细阅读和梳理一天的记录,找穷根、寻“病因”,力求精准扶贫、“对症下药”。

扶志同时扶智

用产业点亮村民致富之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村民脱贫正应“授之以渔”。通过走访调研方华红发现,村民贫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村民思想观念守旧,科技知识掌握不够,大多数村民还是依靠最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水稻、蔬菜以及饲养家禽、水产品。为带领大家开拓眼界,他于2017年11月组织两委班子成员、种植大户近10人到黟县和歙县考察学习黄丝菊、芦笋种植技术,并邀请市农业技术专家到村里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通过打造就业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目前,方华红又在探索一条旅游扶贫的特色道路,利用巢山村的生态山水优势发展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带动生态旅游和集体增收,并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发展村级项目38个。通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道路畅通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让路成“网”、水成“系”、田成“园”。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投资入股等形式,组建村级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建立了巢山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宏源服装厂、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陶碧如家庭农场、黄精百合种植基地等,形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为基础、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发展模式,带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

法治滋润乡村

把法制扶贫工作做深做实

方华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包村单位工作职能,深入开展法治扶贫,引导村民运用法律武器化解矛盾、维护权益、解决问题,促进乡风、民风好转。他先后争取资金33万元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协调资金100多万元建成新的村民服务中心。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鼓书”形式开展普法宣传,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对全村调解队伍进行业务指导,通过集中授课、现场示范,促进全村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合法化、有效化。建立党员微信群、村干部工作群、村精准扶贫工作群等平台,掌握工作主动权。一年来,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贫困户仇南友,53岁,在常州打工时,在一处工地摔伤,而包工头迟迟不予给付工伤赔偿,导致其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方华红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为其和常州的建筑商交涉,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最终为仇南友拿到工伤赔偿金8.1万元,这让仇南友激动不已。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巢山村的每一位百姓都在为认认真真扶贫,踏踏实实攻坚的方华红同志点赞。

安徽法制报、法治安徽网记者 江继勇